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愚公移山的故事定型于《列子·汤问》,而后历代传承。2008年,阳城愚公移山传说被列为山西省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故事传说起源地却历来说法不一,颇有争议。本文通过愚公移山故事与阳城民俗对比研究,揭示阳城特有的地域民俗思想与愚公移山故事精神内涵相似,也是愚公移山故事传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阅读取向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浙江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时指出,“郭初阳老师把《愚公移山》当成‘引起议题文’来用,通过‘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点像‘过度理解’”。①我以为,寓言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性的话题,对其进行“征候式阅读”未尝不可,就像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一样,同样是借题发挥的“过度理解”,其解读结论与《列子》作者预设的旨意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其解读的意义。过去我们教学《愚公移山》,常常是“苦圆”以毛泽…  相似文献   

3.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激励过无数中国人自强不息,战胜困难,但愚公移山毕竟只是个传说,并且愚公最后是在神仙的帮助下移走的大山,然而济南市历城区金刚纂村党组织却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书写了一幕现实版的愚公移山故事.  相似文献   

4.
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浙江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时指出,“郭初阳老师把《愚公移山》当成‘引起议题文’来用,通过‘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点像‘过度理解’。”我以为,寓言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性的话题,对其进行“征候式阅读”未尝不可,就像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一样,同样是借题发挥的“过度理解”,其解读结论与《列子》作者预设的旨意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其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岫茹 《家庭教育》2010,(12):30-31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理想和奋斗之间的关系:愚公的理想就是搬掉两座大山,而一镐一锄地挖山运石,就是愚公和其子子孙孙的奋斗过程。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对“愚公移山”的真实体验和实践,一个孩子能否领悟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意味着他能否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1.故事是伟大的。不要小看故事,不要小看故事讲述,千万。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①的确,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进而可以认为,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一、故事与儿童立场。  相似文献   

7.
正一、故事与儿童立场1.故事是伟大的不要小看故事,不要小看故事讲述,千万。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进而可以认为,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8.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讲的是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因太行、王屋二山使自己出入不便,而下决心要移走这两座大山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正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林蔚 《科技文萃》2005,(10):43-45
夸娥--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大力士.他被愚公的诚意感动,由玉皇大帝派遣,替愚公实现了移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母题"概念先由民间文学、民俗学开始使用,然后进入到古代传说故事、小说的本事考证、故事来源与流变考辨之中,再到中印文学的比较研究;"母题"概念是舶来品,它与中国学术传统--考证研究相结合使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应地,"母题"研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其后,这种母题研究中断多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兴起,但这种兴起更多的是受比较文学的影响,重主题的探讨,缺乏实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助学贷款从政策起步,因出现法律问题而受阻。在政策与法律的对冲中,助学贷款制度呈现了多形式发展的样态,而实务中关于助学贷款中道德问题之诟病,信用制度之呼吁,还贷负担之报道,可谓不绝于耳。其实,我国的助学贷款背后既有从政策向法律转化的不彻底,又有教育部门和银行企业间的博弈。而唯独作为受教育者和就业者的公民权益在博弈中缺位,在理念上缺失。确立维护公民发展权益的助学贷款理念正是完成助学贷款制度从政策向法律的转化并疏通助学贷款症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13.
残雪的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是1980年代中期探索小说的重要收获。人们在把握其象征意味,肯定其审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却忽视了残雪通过自我的对象化对特定生存境遇中的当代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论语》中的篇章,对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作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黑烟之歌》(The Song of the Smoke)是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Bois)所作的诗歌。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诗歌形式、内容及其"黑烟"意象的赏析,揭示出诗歌要表达的黑人自豪感及其对惨痛历史的铭记,对苦难现实的抗争和对"白人至上"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王依 《海外英语》2013,(16):205-206
William Faulkner is one of the most imaginative and intelligent American novelists who enjoys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His novel The Sound and the Fury is one of his most famous novels that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to analyze the bitterness and tears of Compson family throug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相似文献   

17.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被列为“四大音乐剧”之首。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的恐怖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它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的紧张感和完美的布景,成为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19.
对美的考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便面临着被异化的风险,美的实现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完成的。关是在这种局限中实现了自身的突破,它聊以自慰的乃是道之精神。道生于异化的土壤,长于异化的环境,为美的实现提供了精神支撑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吴承恩并非<西游记>作者.宋元两代关于全真教领袖丘处机(长春)撰成<西游记>的三种记载,包括新发现的宋末碑文,是丘麾下陕西全真教道士创作<西游记(平话)>并托名丘撰的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