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儿园科学课程是在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变而来的,是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延续和发展。从“常识课程”到“科学课程”,这一提法的改变,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形成了四个历史阶段,即“常识”课程阶段(从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后期)、“科学”课程阶段(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科学领域”课程阶段(从90年代后期至今)、“做中学”课程阶段(从2001年至今)。无疑,探究其变革历程,对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香港各小学校基本上根据八十年代初编订的“小学科学科”课程纲要推行科学教育。1994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将小学课程重整,把小学原有的“社会科”、“科学科”及“健康教育科”三个科目综合为一个小学核心课程,称为“常识科”。此改变表面上令香港小学自然教育在学科分类上与全国其他省市课程有很大的分别。不过留心细看,可察觉香港小学的“常  相似文献   

4.
科学方法训练与多种媒体组合规律的探讨龚一鸣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推出的《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自然常识学科课程标准(草案)》及教材《自然常识》,较原有的自然常识教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提出了“建立合理的科学方法教学体系”的教材编写新构想。这一构想巳在新版《...  相似文献   

5.
科学是小学学科之一。在美、英、日等国亦称“理科”,在我国则称“自然”或“常识”。目前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根据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对基础教育而言,换言之,对中小学而言,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究竟是什么?抑或说它的基本取向究竟是什么?放眼整个国际的基础教育,现代小学科学教育在课程的基本取向上,发生着如下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从“常识”经历“自然”而走向“科学”。其要义就体现在:第一,价值的多元;第二,追求科学素养;第三,回归儿童生活。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第三类课程等 ,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而言的 ,并且作为课程体系的两大部分而共同构成当代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一般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包括传统的“三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学校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 ,是中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 ,也属于显性课。然而 ,这种正规德育课程往往只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 ,比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公民课…  相似文献   

8.
回顾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史,最早追溯到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设“格致”课程,至今正好百年。在这一百年间“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1922年,改名为“自然”并由此在以后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最新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自然”。“科学”、“自然”与“格致”各有怎样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窦岚 《教育探索》2002,(9):105-105
随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提出,科学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也日益得到重视。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素质入手。这是根本任务,也是当务之急。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观(一)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幼儿科学教育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取向。传统的幼儿常识教育与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在价值观上存在着远近、高低的不同。传统的常识教育在价值观念上追求概念的掌握,知识的获得,以“知识的掌握”为中心、为目的,表现出的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课教师的基本功及训练□江苏海门市东洲小学仇丽君景裕辉一、多阅读、力争“博”自然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常会问一些“为什么”。小学自然课虽然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但涉及面很广,天文、地...  相似文献   

11.
常识教育是丰富幼儿自然、社会、科学实验等力面知识的重要途径。这门学科内容很广,且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但是,“纲要”所规定的常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偏重于与幼儿日常生活有关的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谚,缺少激发幼儿求知探索欲望、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常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只注重于一节课中单纯的常识教学,忽视了与自然、社会的直接联系,与其他学科的横向综合以及科学小实验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教育之愿景及其有效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日,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定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我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畴,而且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的15%,并强调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要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规定小学阶段开设“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初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高中开设“民族理论常识”,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等课程。  相似文献   

14.
本课程的设计围绕“常识”和“科学”这一主题。整体设计注重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在教师文化输入的基础上通过对同学的调动,使其参与到各种轻松愉快有趣的活动中去,在得到了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提供的词组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得到了巩固,从而学生在自然和随意的气氛中了解了“常识”和“科学”这一主题,帮助教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在整个课程进行中,最突出的地方是使用了文言文,增加了趣味性和新鲜感。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发生了三次重大转变,形成了四个历史阶段,即"常识"课程阶段(从改革开放至80年代中后期)、 "科学"课程阶段(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科学领域"课程阶段(从90年代后期至今)、"做中学"课程阶段(从2001年至今).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程设置的一些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理科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是设置综合理科课程。为了适应21世纪新一代北京人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方案(暂定稿)》,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与分科理科并行的综合理科课程(1~2年级为“常识”课,3~9年级为“科学”课,9~12年级为“自然科学”课,以下统称“科学”课程)。北京教育学院承担了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任务。为了避免创建科学课程的盲目性,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和作用,我们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一、科学课程的内涵对知识本质所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史,最早追溯到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设“格致”课程,至今已102年。在这一百多年间,“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1922年,改名为“自然”并由此在以后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最新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自然”。“科学”、“自然”与  相似文献   

19.
培养才能重于传授知识提起小学自然常识这门课,人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这是一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性的基础课程。但是日本却早在一九四一年就提出了对这门课程要“消除容易偏重知识的比比弊病”。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却把偏重知识看作“弊病”,乍听起来是颇为费解的。但是三十八年来,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尽管几经重大的改革,却始终坚持着“把重点不放在知识上,而放在科学的考察和处理能力上,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着眼点”的方向,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并且形成了一套从指导思想、教材、教学方法一直到考查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完整的  相似文献   

20.
港台信息     
港台信息香港增订、修订中小学课程香港教育署将为小学增订名为“常识科”的新课程,并正在研究修订中学的“经济与公共事务”、“政府与公共事务”这两门课程.以配合1997年前的过渡。小学“常识科”课程将于1996年推出。这门课程的内容,除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