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论我国早期城市的选址问题张国硕,程全所谓早期城市,是指城市的初创阶段,其城址规模较小,城墙夯筑技术相对落后,城内布局一般没有“市”。我国早期城市所处的年代范围,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龙山文化时代和夏商时代。有关这个阶段的城址,经过考古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是夏商城址的主要分布区,目前在该区域已发现14座夏商时代的城址。目前,关于夏商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址本身,对城址所处的地理环境鲜有关注。通过对中原地区夏商城址分布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原地区的夏商城址在地理分布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城市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城址的选择也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就世界农业起源而言,高梁起源于非洲,小麦和大麦起源于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洲,水稻、粟和黍类栽培植物,则起源于中国。其中,长江流域是水稻的原生产地,黄河流域是粟的原生产地,而西辽河流域则是黍类的原生产地。西辽河地区的早期农业自距今8 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发生,中间经过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两个阶段约4 000余年的发展,到夏商时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达到发展成熟程度,并于同期中原地区的夏商文明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早期国家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6.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7.
考点梳理 有关“先秦”的考点在近年来的《考试大纲》中删减得较多。“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三节都不在高考的考查范围之内;“夏、商、西周更替和制度”中的“周朝的强盛”也不在考查范围内。经过删减,这一阶段中有关原始社会、夏商、西周部分的知识点绝大部分被删,主要保留了夏商西周的更替与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对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变革的考查。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文化遗址和墓葬遗迹而展开的,对它的研究需要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的特殊性,它是由燕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三者的交融而形成的;二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属于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一部分,要结合中原青铜文明的特征来分析.同时通过对文化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北京考古史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豫北地区历史发展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自古以来,这里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对中华民族形成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就豫北地区社会发展的阶段及特点略作探讨。根据豫北地区社会发展的特征,从上古至新中国建立,豫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古至夏商,为初级开发时期。从安阳小南海遗址看,距今两万年前,豫北地区的先民们已进入到旧石器时代,大责店遗址、白营遗址和后岗遗址是新玉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夏代,豫北地区属于冀州,恕…  相似文献   

12.
邱兴 《教育学报》2007,3(4):92-96
城市新移民子女的亚文化跨越要经历文化适应、社会融入、文化融合三个阶段。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城市新移民子女达成亚文化跨越各阶段的多数任务。在文化适应阶段,礼仪教育可以引导城市新移民子女与城市原住民子女实现和平共处,帮助他们理解、接受城市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养成城市社会认同和推崇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社会融入阶段,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为他们融入城市原住民及其子女社交圈提供中介或桥梁,融洽他们与城市原住民子女的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交往意识、礼仪行为和交往技能;在文化融合阶段,礼仪教育既可以减少乡村文化、“城中村”亚文化对他们的不良影响,促进他们认同、接受城市文化,实现同化,而且也可以促成他们与城市原住民子女的双向影响,从而实现文化融合。因此,礼仪教育应当成为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自编的半结构访谈提纲对9名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女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探讨其城市文化适应的测量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女大学生城市文化适应测量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城市文化适应,二是个体心理适应。城市文化适应包括城市社会关系、城市环境适应、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工作状况、城市语言六个维度,个体心理适应包括心境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何光岳先生新著《商源流史》 ,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当代关于商史的高水平学术专著。其主要成就和价值是 :一、体例空前 ,容量博大。关于商史 ,已出版的著作有吴泽《古代史·殷代奴隶社会史》、彭邦炯《商史探微》、孙淼《夏商史稿》、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 ,专题研究著作有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李学勤《殷代地理概论》、胡厚宣《甲骨文探史录》、李民《夏商史探微》、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等。这些著作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商源流史》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 ,以 39章 5 4万字的篇章 ,创包括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闺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成为了当前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整体上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城市文化认同、个人素质、精神资源、户籍制度衍生的其他制度等多方面都面临困境,解决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城市文化融入、发展农民工组织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应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成为了当前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整体上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城市文化认同、个人素质、精神资源、户籍制度衍生的其他制度等多方面都面临困境,解决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城市文化融入、发展农民工组织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夏商时期的手工业已颇具规模,据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已出现明显的分工,计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作坊遗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夏商时期国家已相对发达,各项手工业活动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相比史前手工业作坊的单一、粗糙,夏商时期的手工业不仅在规模上有巨大的飞跃,在手工业内部也进行着革新与质变,主要表现在手工业作坊生产开始出现专业化的现象。这与国家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是分不开的。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促使国家内部阶级分化加快,也进一步保证了国家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