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俊跃 《考试周刊》2011,(47):31-32
译者所接触到的是两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的文字,因此在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本文从翻译实践的"不可译因素"层面着手,通过诗歌的翻译、特殊词语的翻译、流行语的翻译、现实生活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2.
金晖 《海外英语》2013,(1):159-161
随着论坛与聊天软件的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该文通过莱斯文本类型学理论将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之后再将每类文本分类进行细化,并使用丁衡祁教授的A-B-C型翻译模式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进行试译,力图找到一个较为可行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郭晓霞 《海外英语》2013,(6X):136-137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翻译对促进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试通过分析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翻译,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通过归纳总结,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广大译者和翻译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流行语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汉语词汇,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通过对这些流行语的特点进行分类和研究,并选取若干网络流行的热门词汇进行试译,以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因此网络用语逐渐流行,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新近网络流行语"给力"的特征,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给力"这一流行语及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文章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网络流行语翻译的译例进行分析,探析它们的妙处,以期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发展备受瞩目。鉴于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特殊环境及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在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下,从网络流行语生态环境、译者对网络流行语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三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英译问题。经过理论分析最终提出了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音译法、零翻译和复合翻译等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学者莱思所提出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为研究网络流行语英译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指导。不同类型网络流行语也可以分别归类为信息型文、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以此为基础,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是一般网络用语的信息化处理,网络俏皮话情感化处理以及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解释性翻译。  相似文献   

11.
语音变化有规律,也有例外。在上古,“你我他”韵母都属歌部,声母分属泥母、疑母、透母,所不同的是,“你”的本字“尔”,韵母带介音,“我他”韵母不带介音。到中古,按语音变化规律,“尔”变成日母支韵,“我”变成疑母歌韵,“他”变成透母歌韵,“尔”的分化字“你”却例外地变成泥母之韵。到普通话,按语音变化规律,“你”变成(ni),“尔”变成(er),“我”例外地变成(wp),“他”也例外地变成(ta)。这种变化是在人们时时刻刻使用、感受与收听过程中发生的,对此,语言研究者应给予充分地关注。  相似文献   

12.
对叠结构"你X(,)我Y"的整体语义可概括为描写指定范围内发生的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呈现方式。从句法功能上看,"你X(,)我Y"不仅可以充当分句,还可以在单句中充当除主语之外的其他句法成分。在语义方面,与其他对叠结构相似,对义词语所指变虚,结构具有量度义。同时它也有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示范举例、互为交替、持续反复、重复累加等。在历时的考察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该格式还进一步词汇化和熟语化,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你X(,)我Y"句法位置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应答句式指只用做应答句或在应答句中有特定意义和用法的句式,"S才X呢"是其中的一类,能够进入其中形成变体的有:"你才X呢";"空类名词+才X呢";"我才不X(呢)"、"我才没X(呢)"。三种不同构式在语法性质、语义色彩及语用特点方面均有不同表现,为语言表达提供了有效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表征询的话语标记“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发现:话语标记"你说"有引介话题和征询对方意见两种话语功能,它源于由人称代词虚化为受话角色的"你"和语义虚化的"说"的结合。根据它与所指话语信息的位置关系,归纳出两种话语信息模式:"…,你说—,X…"(模式Ⅰ);"…,X—你说呢,…"(模式Ⅱ),两种模式各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还考察了"你说"的两种词汇化机制,即语义规约化和相邻成分的层次消解。  相似文献   

15.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与生活息息相关,以“马上”作切入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归纳出近十年流行语的修辞规律,发现其主要手段是谐音、缩略、旧词新用、仿词和格式套用,并在《咬文嚼字》所评选的2013年十大流行语中得到了印证。这对研究流行语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汉语“把”字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结构,“我把你这个NP”句式只用于人物对话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话中,句中不出现谓语动词,是一种口语化程度很高的句式。该句式用主语“我”来对受话人“你”进行责骂,詈词有名词性成分充当,而这种詈骂有时带有嘲讽、戏谑、亲昵的语气,成为一种特殊的称谓语。本文选取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范例,从句子结构、语义和名词性词组的构成及特点三个方面加以阐释.笔者认为“我把你这个NP”句式是一个语义自足的“把”字句式,整个句子不强调动作的位置,以表达詈骂有力为目标,语气迫促,内涵深广。  相似文献   

18.
李玲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3-105
奎因在《词与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他提出指称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确定性是翻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试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的命题,从"第三文本"这一哲学角度探寻翻译不确定性的解决之道。"第三文本"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理论或策略,它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不同风格和水平的译作,最重要的在于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和翻译中存在的一些所谓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0.
英汉翻译的不可译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关于翻译是否可能,什么是不可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无论如何,翻译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具体的无法翻译的语言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现象也有绝对不可译与相对不可译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