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结婚俗称“成家”,是成年的一种标志,婚姻也是完整生活与人生的表征,相反如不能实现则意味着家的残缺、生活的残缺和人生的残缺.“难题婚姻”是难题求婚型民间故事及书面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一种变形,是艰难生活困境的反映,是人生残缺的直接表现,是认同缺失的隐喻,造成了人物巨大的精神困顿.“难题婚姻”虽然与文学普遍的爱情、婚姻模式不太一致,但作为人生的基本问题其实存在于现实中许多人的情感历程中,尤其在传统社会.因其难,才会婚姻在先;或许也是因其在现实人生中的普泛性,反而文学表现却少了.  相似文献   

2.
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思念     
田莉 《当代职校生》2005,(10):22-23
没有思念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在七彩的人生中,思念是最美的一色;在人生的五味里,思念是最芬芳的一味。品味思念就是品味人生。  相似文献   

4.
困境、磨难犹如人生的老友,时时伴随。对待困境、磨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只有主动迎接磨难的人,才能在忍受磨难的痛苦时,以坦然的内心面对磨难,战胜磨难。困境能使人优秀,如果既想成为优秀,又逃避困境,这样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人生的荒凉,写尽了世间的俗事俗物,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如此的独特,总有着天使似的面孔,孤傲的性格,却又是软弱的凡人,过着残缺的人生。她们或被金钱桎梏或被抛弃或坠落或是等着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局,她们不是被摧残扼杀就是摧残扼杀他人,她们是孤傲、软弱、残缺的天使。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眼中,维纳斯因偶然“遗忘”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清冈卓行是从雕塑艺术角度欣赏维纳斯,还是从人生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残缺与完美,让人浮想联翩。于是,读过清冈卓行的散文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读者对其及其文章的赞美与批评也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7.
"没有经历过高三生活,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巴掌     
家是温馨的,生活在和睦的幸福之家,是一大幸运;生活在残缺的凄凉之家,是一大悲哀。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往往体会不到爱的珍贵,更不会懂得爱的真谛。爱,是那么的奇妙。有爱,才有丰富的人生;有爱,才有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51年生于北京的史铁生,初中未尽便赶上文化大革命,插队未完21岁便双腿瘫痪,从此开始了轮椅上的日子。史铁生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困境,残疾后的他,提出了三大人本困境,即人本来的困境,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着的这一群万物灵长;这困境是人本来的本质的困境。他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之间并且无法与他们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  相似文献   

10.
独处与思考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相似文献   

11.
月在人类生命的思维主题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份量.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生与死、聚与散、圆与缺不断演变:为了寻求一个精神的寄托,文人们找到了月,创造出美不胜收的吟月诗。吟月诗典型地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的种种关系.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决定了美学意境只能是一种有着诸多缺陷的残缺的美,这是我们创造新的平衡和完美的基础和动力。残缺,是一种自然率真之美,残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的空间。残缺的本体也要是美的而且残缺的部分要恰当,才能产生残缺美。  相似文献   

13.
台湾诗人席幕蓉因着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充满温情与感恩的诗境。其诗内核是悲剧性的,因为诗人懂得生命的残缺,了解人力的有限。但是,诗人并不为此悲观,相反,她追求着残缺中的完满。而向善向美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只是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几乎一切都可以复制的工业社会的消费文化中,心灵是如此容易生茧。因此,席幕蓉将自己站成望夫石的姿态,以爱情为假托,唤起读者温柔、绵软、纤细的感情,坚定读者对人类永恒价值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人文关怀的缺失是目前阻碍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教师的发展需要从影响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的因素着手,即创造外在的人文环境和教师自我更新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5.
论终身道德学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通过人生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准则,实现自我的道德超越,追求真正人生价值实现和人格完善的学习历程。终身道德学习可通过制度性成人教育的道德教育、社区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性格内向.感情丰富细腻。他的一生既受益于党人,又受害于党人。也受害于自身。李商隐对花卉的描写间接表现着他一生的追求,同时也表现着他自身性格的缺欠。  相似文献   

17.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探望权是亲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婚姻法增设了夫妻离异后有关探望子女的权利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过 于概括、过于笼统,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探望权纠纷频频出现。本文则从法律规定出发,深入现实,拟就现实生活中折射出来 的此探望权不完善,还待商榷的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以便解决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将人看作是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为一体的完整存在物,而在这三种人之本性之中同时又蕴含着和人类学习实践活动紧密关联的人之“未完成”性、超越性和文化性,文章在通过对这三种特性的探讨中试图挖掘人类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蕴,以彰显学习实践活动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权利冲突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突出的法律现象,并广泛存在于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和日常生活中.权利冲突是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与相对一方的权利相互矛盾或抵触的法律现象,权利冲突的成因在于社会个体利益的不合理膨胀,权利自身的模糊和不平衡的特性以及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