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也谈《花间集序》的词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集序>作为我国词史上第一篇词论,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词学家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本文认为:<花间集序>没有把花间词说成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娼风的结合;<花间集序>的宗旨是倡"雅"贬"俗"、扬"清"赞"艳".  相似文献   

2.
高峰教授长期致力于晚唐五代文学研究,在花间词和南唐文学的探析方面卓有成绩。专著《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分别从花间词体、主题取向、审美情趣、花间词风、花间词品等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中国第一个词学流派花间派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既联系花间词赖以产生的时代、地域、思想、音乐等诸多因素,揭示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深层动因;也站在词史的高度,探讨花间词对后代若干词学观念的内在影响。此后出版的《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又对《花间集》500首词逐一注释、详解,正确探索、深细分析,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3.
李之仪词虽以花间为宗,却巧妙地将花间词绮靡艳丽的词风演化为含蓄深婉的格调。李词兼容花间风味与苏轼情怀,其恋情词更表现李之仪对含蓄深婉、韵高趣雅的词学追求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花间词题材内容呈现出明显的道教文化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摄入道教神话与仙人传说;二是以女冠为题材;三是在词作中泛化引用"仙"意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花间词爱情意识一直持指斥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统治阶级享乐生活和颓废心态的反映,更是其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其实,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民族文化特性的集中反映.通过花间词爱情意识萌发的因由、花间词爱情意识的表现以及花间词爱情意识萌发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花间词的爱情意识对现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花间词新解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等.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了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花间词和花间词派在人门的心目中一直印象不好,这是因为人门在看待花间词时,多是以词发展的高峰苏、辛词为标杆来评判的.<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兼具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我们重新解读花间词,是从文学的动态视野来观察花间词,给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西蜀花间词派的形成,是受长安花间词创作影响的结果。长安的花间词创作,以温庭筠、裴諴等词人为代表,在前后长达约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花间词派,并对当时与后世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这一词派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成就,如以情胜理的艺术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8.
韦庄是唐末五代的一位擅诗擅词的文人,也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词坛上与"花间鼻祖"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韦庄词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在内容上多表现以女性为主体的春愁秋怨、离情别绪,但其词在内容上更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白描方式,在词作风格上形成了清丽疏淡的独特风貌,因而在花间词派中成就最大,对中国词的发展的贡献也  相似文献   

9.
《花间词》与《草堂诗余》在明代广为流传,清初依然是文人作词所取法的对象。纳兰性德对"花间草堂"的继承与创新,使得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他的文学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正是阳羡派渐趋衰落,浙西派还未形成鼎盛局面的时期,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成为继陈维崧之后的词坛盟主。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晏几道是小令这一词体的忠实捍卫者与传承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及狷介狂放的性格,使他在词作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笔者以1055年、1074年为界,将晏几道的一生大致分为前、中、后三期;同时,结合《小山词》中的部分作品及代表性词句,从内容及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小山词作分析,并简要探讨其成因。总之,《小山词》是晏几道一生心路历程的形象再现,也是其性情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词"历来受到词学家的重视,但多着眼于"以文为词"概念本身,就其对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影响论及甚少。该文通过对于"以文为词"概念流变过程的梳理,将"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议论化的手法结合音律上的可能性同散曲加以比照,认为散曲受到"以文为词"的影响,在散曲的表现手法、内容及多样性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那些经历了改朝换代、山河易主的前朝遗民,对陶渊明更能在身世遭际上形成共鸣。陶渊明“不事二姓”的气节继续得到明遗民的效仿,由此也形成了集陶、和陶、效陶的高潮。集陶诗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尤其是在遗民群体中,多有以集陶来寄慨,由此也掀起了集陶诗的高潮。“和陶”是遗民诗人表明自己气节人格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在明遗民中,方以智的和陶诗很有代表性。王夫之论陶诗,并不像其他遗民一味地从“不事二姓”的立场去解读,而是从风雅与“俗”的观念去阐释,并提出对陶诗的批评,并指出其流弊,这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些方面在陶诗学发展史上也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略谈对词史的地域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我们的词学研究和词史书写,对词的产生与发展的地理因素和地域文化特征有所忽视。而实际上,词的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是贯穿千年词史的一种地理文化现象。回顾词史可知,词初起时就带上了十分浓重的江南地区的地理人文色彩。五代时。西蜀“花间”词烙下了鲜明的西蜀地域文化的印记。南唐君臣的词则主要是扬州地域文化的产物。入宋之后,词的地域性特征有所加重和发展,宋词几个有影响的流派都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相当多的宋词作品都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与南宋词平行发展的金词更是典型的“北方文学”。降及清代,词的地域性特征更加突出,甚至成了划分和识别词派的主要标志。对这个贯穿千年词史的地域文化现象,有必要设计出一系列课题,开展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晚清地域词学发展壮大,群雄并起。晚清湖湘词坛亦涌现出百余人的词人群体,他们宗法取向较宽,或宗北宋,或尚南宋;晚清湖湘数十年未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词坛盟主;在创作风格上虽有回归花间词风的趋势,但并未形成有影响的群体性的相似词风;后期虽有十余人的湘社以及外围唱和文人数人,且有社刊《湘社集》,但它仅仅是一个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的文人社集。因此,晚清湖湘词坛的表现形式是历时性的较松散的词人群体,远未及词学流派之高度。  相似文献   

16.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的两首《赤壁》诗和一首《东坡赤壁赋》,用“一赋二诗”来进行概括,是首次提出。在陈沆留存的全部诗文中,拈出其关于赤壁的“一赋二诗”,厘定其写作时间且加以评赏,以求对赤壁文学以及湖北地方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李玉《千忠录》演述建文帝逊国事,是清初著名的历史剧。《千忠录》的历史书写具有特色,它在采录史传的同时,也进行了增饰和虚构,所以它的历史叙事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特点。在建构历史人物时,《千忠录》并未完全化用史传形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创造出高于历史的艺术典型。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千忠录》浸润着“寓言性”,一是“厚人伦,美教化”的旨归,二是个人命运与遗民情结的抒发。  相似文献   

18.
叶衍兰主张诗歌在抒发个体真性情的同时,保持高雅的文化品味,对于各种文学风格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个人天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创作上,叶衍兰《海云阁诗钞》具有明显的词化倾向,蕴涵着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对晚清岭南文学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诗注解摘参》是清中期宁锜的论杜专著。该书体例独特,既论杜诗,亦论杜注。其论杜诗具有鲜明的反穿凿倾向,具体体现在反对视杜诗为"预言",以考辨法、诗证法、"气""势"论评杜以及谨严的为学态度上。书中的评论涉及历代杜诗注解,但主要是对《杜诗详注》和《读杜心解》的吸收与批评。《杜诗注解摘参》对清代杜诗学研究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尊体"是历代词史的核心讨论话题。唐代词有别于诗主要表现在配合燕乐而歌,五代时以《花间集》为代表,奠定了传统词学柔媚婉约的本色基调,北宋词人主要在内容上对词作新的突破,南宋词人则主要在词乐、词律上将词体与诗体区别开。清代是词学的总结期,集成式词学文献总集的汇纂、词韵词律的考订、杂体词的大量涌现,都表明词这一诗歌体裁最终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本文对历代词学家的尊体观念进行了概览式考查,给"尊体"说以一个比较明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