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中塑造了一个非凡的形象——大鹏,然而,人们对大鹏的形象解读,却有问题。一方面,人们直觉到庄子对大鹏形象是赞美的,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庄子视大鹏为“有待者”,尚未进入逍遥游的境界。大鹏是庄子为说明自己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而塑造的一个铺垫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大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极具生命力的意象。该文着重探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形象原型的内在涵义,以及后代文人在诗文中使用大鹏这一意象的两种价值取向──作为远大志向的象征和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讲到庄子的《逍遥游》,其中有:"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有学生指出,"翱翔"用在这里,让这个句子变成了病句。这个学生说,"翱翔"是什么,它指的是在空中回旋着飞。小小的斥安鸟在蓬蒿之间的运动能叫翱翔吗,这简直就是古人乱用词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
小与大     
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提出过"大小之辨"的问题。庄子在他的天才篇章《逍遥游》中说,斑鸠、(安鸟)雀一类的小鸟认为自己飞离地面一两尺便足矣,甚至肆意嘲笑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小雀儿与大鹏应该有小大之别了,但庄子还是认为,就算大鹏一举九万里,也是"风在下矣",即有所待,不能无拘无束,不能自由自在,这就等同了小与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容易产生主观判断,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判断事物,难免片面,体现了思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正>在高二语文课本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描绘的大鹏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外形高大雄伟,胸怀宽广,志存高远,见识非凡。跃于大海时,乘长风破万里浪;翱翔蓝天时,凭扶摇搏击长空。它不满足于现状,开拓新领域,开创新天地。千百年来,它被人们交口称赞。大鹏的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化鱼为鸟——变化大起初,大鹏是北海的一条大鱼,名叫鲲。鲲体积非常大,它的身体有几千里宽,可到底有几千里长,人们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马叙伦先生《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诗句充分肯定了《逍遥游》在《庄子》(道家称《南华经》)全书中的地位。逍遥游者,自由精神之遨游也。篇首即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言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窃以为,这正是庄子本人追高骛远的精神向往。晋代支遁《逍遥论》说“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安鸟”,乃探心之论。庄子之“人道”并不垂意世俗的功利,而是注重于自由精神的张扬。或云,鹏飞九…  相似文献   

7.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8.
"大鹏"形象源于《庄子.逍遥游》,不仅点染了庄子"无待"的哲学思想,而且以其自由的个性及雄伟精能的力量成为后世文人自况或抒怀的最佳形象。庄子之后的许多文人都曾刻画过大鹏形象,其中,李白以其浪漫恣肆、傲岸俊逸的人格魅力独领风骚。李白的《大鹏赋》专注描述了"大鹏"的奋勇激昂,宏奇壮伟。磅礴傲岸的"大鹏"已从庄子的哲学意象转化为具有独特含蕴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逍遥游》的“大鹏”形象有三种不同的寓意阐释,其分歧根源就在于人们对“培”字的理解有出入。分别从文字、哲学等两个层面来深入分析“培”字,挖掘“大鹏”形象的意蕴,窥探作者的创作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所表现出的诸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许多人以《逍遥游》为渊源,创作诗词歌赋,借高飞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壮怀,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中尧与许由形象出现了多次,庄子对尧与许由形象其实寄寓着特殊的内涵。联系整部《庄子》,可以看出在书中尧并不是作为仁德之君来刻画,许由的形象也不仅是"圣人无名"的注解。尧与许由形象,是《庄子》中艺术化的形象,他们与《逍遥游》的主题有密切的关系,庄子的本意是用他们来说明"小大之辨"与"有待与无待"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丽萍 《现代语文》2006,(3):114-115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张采民教授的《忘筌·梦蝶》,大作理论高深,基于资力我不能读透,但有一点使我感触颇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大鹏到蜩、学鸠、斥鴳等小生灵,从普通的凡人到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都“有所待”,都有所依赖,都需要这样那样的外界条件,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顺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无所待”而游于无始无终、不生不死的“大道”,才是理想中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以为,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悖论。小生灵如蜩、学鸠、斥…  相似文献   

13.
对于庄子《逍遥游》旨意传统有两种经典解释:即郭象的大鹏与小鸟都逍遥和支道林的大鹏与小鸟都不逍遥这两种结论。陈寅恪先生在30年代考证这两种结论产生的学术背景,陈先生认为:郭象观点的产生源于当时的社会思潮,即源于魏晋清谈的一种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风行一时之“才性论”。而通过对《高僧传》等经典的钩稽,陈先生指出,支道林观点显然是源于佛家经典。由陈先生之考证,一方面说明中国佛、道之发展相融相汇;另一方面也说明郭、支两种观点却都是囿于社会思潮之影响,没有昭示出庄子文本的真意。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结合庄子理论,对《逍遥游》进行了重点疏释,认为庄子的真意是强调道与物之对立的“小大之辨”,即大鹏逍遥,小鸟不逍遥。由此理清了这桩千古公案。  相似文献   

14.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无限自由的精神漫游人教版高中《语文》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做"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相似文献   

15.
李白诗文中对大鹏形象的塑造是诗人理想、性格、精神和人生遭遇的真实写照,是其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济苍生"、"安社稷"儒家用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李白儒家思想为体,道家思想为用所形成的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外在物化.  相似文献   

16.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中国,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如儒家的孔孟、法家的荀子、韩非;墨家的墨翟;道家的老子、庄子等。其中,我最钟情于道家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的核心是探索人生的快乐和修养,最能集中体现其思想的文章非《逍遥游》与《齐物论》莫属了。逍遥便是快乐的意思。那么究竟什么是快乐呢?庄子用大鹏、蜩与鸴鸠做了形象的比喻,让人难以忘记。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形,有几千里之大。鲲变成了鸟,叫做鹏。鹏的背脊  相似文献   

18.
对于《庄子·逍遥游》开篇的"冥"字,经常作"溟"解,从而背离了《庄子》所要强调的道的存在境界,本论文试图对"冥"、"溟"二字进行辨析,还原《庄子·逍遥游》中"冥"的本来意思,以利于对《庄子》及道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9.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20.
《庄子》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如支离疏、哀骀它、佝偻丈人等,他们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外在体现。《庄子》在塑造畸人形象时,主要采用了陌生化手法.使得畸人形象鲜明而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