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由于语言及其文化之间的差异,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其翻译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借鉴前人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概念隐喻中的文化因素,并摘取《红楼梦》中几个典型隐喻的翻译为例,重点剖析了概念隐喻翻译的三种策略:直译即保留原语中的喻体;意译即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进行喻体转换;文化喻体直译并增加内涵解译.  相似文献   

2.
张雪丽  代月梅 《海外英语》2012,(23):165-166
为了让译者能够对文学语言中的喻体意象进行恰当地转换,应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了文学作品中喻体意象传递的策略,以小说《围城》为例,发现小说翻译中多采用保留喻体意象的策略,尽可能地保持源语文化特征。分析表明,保留喻体意象,是实现文化交流,准确地传递汉语作者思想的最佳途径,也是隐喻翻译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保留喻体意象不仅保留了汉语中隐喻的特征,而且还易于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激发英语读者对汉语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因此,文学翻译中,汉英隐喻转换时应以保留喻体意象为主。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思维与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和非文学语言中.本文在传统隐喻观和认知隐喻观的基础上探讨隐喻的内涵和结构特点,分析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直接翻译”“转换喻体”“保留原文意象加注释”“放弃意象翻译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隐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在翻译中是否保留喻体,受译入语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关键要看本体与喻体在译入语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相似点。译者应准确判断出相似点并根据在目的语中再现或重新建立相似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首先,应尽可能显性翻译,将喻体保留下来。当显性翻译超出译入语读者接受能力时,则应转而隐性翻译,或在两者之间进行折中。另外,还可以将非隐喻译成隐喻,增强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语言中广泛存在。笔者根据On Waiting一书的翻译实践,指出隐喻翻译在哲学作品翻译中的突出地位,引入隐喻及相关翻译理论,结合英汉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从句子这一意义单位入手,利用钱钟书隐喻的两柄多边理论,从原著有关等待的隐喻中选取三种类比隐喻,探讨句子隐喻的翻译方法。进而指出不同民族大量隐喻的文化重合现象,翻译时应保留原形象以直观重现本、喻体间的关联,并尊重译入语特点实现译作的流畅性、趣味性、可读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在诗歌翻译中,隐喻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等因素,两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从本体、喻体关系角度和中英意象对应角度对隐喻进行分类,并提出对应的四种翻译方法:保留原隐喻、转隐喻为明喻、替换原隐喻和阐释隐喻。  相似文献   

8.
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围绕对等映射、转换喻体、结合喻底和只译喻义四种翻译策略,对《围城》典故性成语英译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如何将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典故性成语翻译为英语。分析发现,若保留源语隐喻不影响译文读者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则采用对等映射;若保留导致译文读者无法实现从来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则要么采用结合喻底以传播中国文化或达到某种文学效果,要么采用转换喻体或只译喻义使译文读者快速理解其意。  相似文献   

9.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文化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隐喻的喻体有同有异.本文拟就英文报刊中隐喻现象同汉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翻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隐喻研究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动词隐喻是隐喻的类型之一,全文利用丰富的实例说明,动词隐喻具备修辞功能和美学功能。此外,该研究还分析了动词隐喻的翻译策略:文化形象和联想喻体相同或类似时,尽量采取直译;文化形象和联想喻体不同时,采取意译。  相似文献   

11.
龙江华 《培训与研究》2006,23(5):125-12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由于语言中隐喻的普遍使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文化翻译就是将原语中的隐喻转换成目的语中的隐喻的一种活动。因此,译者的隐喻认知能力对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译者可以从文化习得、概念隐喻的习得和语境分析三个方面来提高其隐喻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医术语里也出现了大量的隐喻。由于中医隐喻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翻译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而关联翻译理论是扫除这些障碍的有效的指导理论。根据中医隐喻的分类,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里面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思想可以直接运用到中医隐喻的翻译中,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民族的文化特色。由于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更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14.
廖珊珊 《海外英语》2012,(12):165-167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传递给对方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交际双方年龄,性别,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角色身份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义,很多时候只需要通过称谓就可以了解清楚,因此称谓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翻译通常会涉及俩种语言和文化。近年来,受到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影响,翻译研究正逐渐加强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俩种语言对比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学层面上,也表现在文化层面上。该文试根据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分类,以社交称谓的实际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它所体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该文还探讨了社交称谓语在一定语境下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汉译英水平低下的现象,如何改进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尝试利用莱考夫概念隐喻理论建立一种有效的汉译英翻译模式,以求与传统的翻译方法互补。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系统,通过判断汉英概念隐喻系统所蕴含的文化意象的一致性、相似性或相悖性,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手段避开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翻译观点的争论,促使学生利用概念隐喻认知学习,掌握这种更为实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由于其植根于语言和认知方式中,隐喻包含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时,需要将其他方面的诸如文化和历史因素考虑在内,并采用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由于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经历存在相同点,因此各民族间的词汇隐喻有着共性.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描述同一概念时,常常选用不同的事物作为词汇隐喻的取向,有一些词汇隐喻甚至只为某民族的语言所有而无法在其他语言里找到对应物.因此词汇隐喻在认知过程中还表现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民族文化特征的各个主要方面对词汇隐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国民性格及民族心理特征、宗教文化,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商务英语文本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大量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隐喻是商务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大多蕴含着英美国家的文化信息。因此,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并值得关注的问题。翻译哲学观能很好地解决商务英语隐喻的翻译原则和策略问题。商务英语隐喻的翻译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间进行变化。  相似文献   

19.
隐喻所包含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以一言概括之,中西方学者在隐喻翻译方面的见解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既然翻译的初衷是交流不同文化中本来存在的东西,那么在隐喻翻译中还是提倡采用外国化的处理方式保留它本来文化中的内涵。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邓玉华 《海外英语》2012,(9):110-111,114
比喻做为一种修辞格,是语言的艺术,它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具有强大的美学功效。由于汉英在语言、文化、思维模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许多比喻的美学功效会无法在译语中实现,从而使英汉比喻的翻译有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