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承五四“面向大众”的文化传统刘道清跨世纪的编辑人才,应该自觉继承五四以来“面向大众”的文化传统。承袭这一传统的编辑人才,将比过去更加关注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脉搏,更加自觉地从事五四先驱们曾经从事的文化启蒙与思想启蒙。在中国,这一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运动的伟大贡献,指出了新文艺运动的发展方向,即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在《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解放区涌现了一大批为老百姓所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总是具有自己的时代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是具有时代的思想主流。主旋律就是这样的精神和主流。所谓“民歌”,即流传在民间的人民大众的歌曲。借用“民歌”一词来说我们的电视节目,就是要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采撷、纪录、反映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围绕主旋律,唱好“民歌”,主旋律是前题、是基础。只有把握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主流,才能唱好人民大众的歌,办好办活我们的电视节目。同时,电视作为进入千家万户的现代传播媒介,它所…  相似文献   

4.
从去年初到现在,我一直坚持天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认真研读,每天做笔记,写下心得。回味再三,深深感到《焦点访谈》确实是一档高格调、高品位、不能不看的好节目。这是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它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鲜明的旗帜意识在节目中一以贯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是“时事追踪报道”,还是“新闻背景分析”;无论是“社会热点透视”,还是“大众话题评说”,都无不强烈地表现出新闻评论的旗帜意识。它在旗帜指导下“追踪”“分析”,在“透视”“评说”中体现旗帜。正是在这种旗帜意识的能动作用下,本档节目…  相似文献   

5.
谈起报告文学的起源,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是在近代。川口治说:“报告文学……始终是近代的工业社会的产物。①巴克说:“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②这大体是说报告文学产生在18世纪,他们常以1724年英国奋福发表的《新环球记》为根据。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的时代更迟,清末开始孕育,“五四”前后萌生,本世纪20年代初期才出现了称得上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他们常以瞿秋白的《赤都心史》和《饿乡纪程》来证明。不管是中国和外国的学者都认为18世纪以前没有报告文学。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产…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下面工作.每年最大的难题就是《档案管理》的征订。(编:真不好意思,让基层作难了。)到各单位找领导征订时,他们几乎是一个调子“订这有啥用?”你给他讲重要性时。他却说:“比党报党刊还重要?”(编:领导说的也是实话。)这些领导的素质虽应有待提高.但我们的办刊质量更应该提高。如若办成像“大河报”、各种“晚报”那样人人喜闻乐看的故事性刊物,(编:真办成那样倒不难。就是出版局不允许。刊物定位是不能越雷池的。)  相似文献   

7.
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是鼓舞和教育群众前进的精神力量.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树立一面旗帜。但是,如何以“三贴近”原则和“走转改”精神创新典型宣传.真正使典型宣传收到入耳、入脑、人心的效果,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前不久。中宣部和总政宣传部联合推出了“维吾尔族群众哈力克夫妇收养汉族孤儿陶辉成为军官”这个典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笔者就这一典型的挖掘、宣传和推介过程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1930年5月12日,一份印得十分精致的小型周刊被送到读者面前——这就是周作人主持下的《骆驼草》。该刊由周作人主持,实际上负责编辑和校对的是废名和冯至。《骆驼草》的定名出自废名,其含义是“骆驼在沙漠上行走,任重道远,有些人的工作也像骆驼那样辛苦,我们力量薄弱,不能当骆驼,只能充当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草,给过路的骆驼提供一点饲料。”周作人等人以“骆驼草”自居,实际上是在提倡一种“雍容”、“坚忍”的文化精神。他们试图重新审视因五四狂飙对传统的割裂而造成的文化断层和文人心态的浮躁迷惘和混乱,并纠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利性痼…  相似文献   

9.
传媒搞好舆论监督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而基础性的工作是要认真坚持“三讲”,即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 讲政治,就是要求监督主体的脑子里要有利益观。利益是思考问题的基础,并不等于政治;政治上讲的利益是指通过国家政权来处理的特定的社会利益。江泽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就是要求他们:对内,讲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对外,讲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他要求“政治家办报”,就是要求报人像领导干部一样讲政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开展新闻监督时才能不被个别的、一时的、偶然的貌似侵害人民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所囿…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江泽民同志作了《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希望全国青年,全国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团结奋斗,去创造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1.
贯彻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进信息化建设成湘贤苏文(中共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论述中指出:“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在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历史上这是...  相似文献   

12.
经过八十年的风风雨雨,五四运动已经高度抽象化,演变成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而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也仅剩下教科书里的那点印象了。最近翻阅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夏晓虹女士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一书,却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我从中发现了一个与传统印象大相径庭的“五四”,可以说这是一个“另类的五四”。《触摸历史》与以往相关的书籍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提供了大量鲜见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都是编者从清末民初的书籍和报纸中搜集而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凸透出历史的原貌与本色。第二个特点是这本书体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手段,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人民大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种发生在社会上尤其权力者身上的不良乃至违法的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的新闻活动。权为民所用,舆论监督既然是重要使命,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实施这项权力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用“以人为本”精神引领舆论监督,实现舆论监督具有的价值。“以人为本”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舆论监督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就是“你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媒体就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话语权在实施舆论监督。但是这种话语权并不是媒体本…  相似文献   

14.
公器如衡     
读徐铸成、赵超构等老一辈新向工作者的文章,常常可见他们以“公器”喻新闻。公器,顾名思义,大众之工具也。这同我们今日提出的新闻是党、政府和人民大众的耳目、喉舌,是大众之舆论工具,“精神”上是一致的。新闻是用来传布消息的,传布的消息是作用于读者大众的,这种消息,当然要出以公心,要公正公平,否则,它和旧时街头问巷之“包打听”、“长舌妇”之叽叽喳喳何异,它与无耻小人的飞短流长、捕风捉影乃至信口雌黄、无中生有何异?然新闻既为社会一部分,且又居住赫赫(耳目、喉舌这还了得!),便同社会上各种情事一样,有优劣高…  相似文献   

15.
陈璐 《大观周刊》2006,(45):36-36
看完当下热门影片《时尚女魔头》后,我想问你.时尚是什么?是Chanel的时装?是Prada的皮包?还是Cartier的手表、Feerrari的跑车?都不是.时尚与年龄无关,与美丑无关.与金钱无关。它更是一种学习精神.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形式。如果你现在是30多岁.在20出头的人眼里.你就是老人家了。他们不会愿意约你共同打发夜生活。偶尔愿意的话也只是想要你结账而已。所以.你要有几身入流的行头.此外你还要明白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最好能和他们有至少一样的兴趣、爱好。进入他们的圈子.你才明白ipod为什么那么火.无厘头的lomo为什么让他们愿意大把花钱。从这当中也许你能发现.折磨了你好几个晚上的“产品创新报告”就这样产生于他们的无聊闲谈中。这就是“时尚”.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成就“尚”。  相似文献   

16.
文华精神--在纪念文华图专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各位同学: 我讲的题目是《文华精神》。今天,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同时也有些紧张。在座的各位之中有我的老师,我所讲的事情有许多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这个主题并不是我的创意,只想跟着先师的踪迹,沿着他们的经历追溯“文华精神”。 在70年前,一个友好的外国朋友,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文华精神。他把“文华精神”分为三个方面,即创办人的精神、维持人的精神和学生的精神。当时文华图专只有10年的历史,如今己经80年过去了,“文华精神”同样是这三种精神的统一。今天,我讲述的依然是这三种精神,只是把…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而阳早、寒春夫妇正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一个人能力有大小.  相似文献   

18.
2017年5月4日,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人民日报》撰文《“五四”,永远的精神标杆>,提到“五四”之所以是“幸运儿”,有一个现象:“事件发生的当月,按理说,尘埃尚未落定,可已经有北大教务长顾孟余、学生领袖罗家伦以及著名政论家张东荪分别在《晨报》{:每周评论》与《时事新报》上撰文,命名此‘运动’,且表彰其‘精神’.”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新闻记者队伍前仆后继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新闻记者队伍无私无畏对正义的捍卫,还由于他们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客观公正的真相报道,所以,新闻记者队伍,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群体。因此,人民大众送给了记者们一个“无冕之王”的雅号。老百姓送给记者这个称谓,按照常理来说,记者们必定是个个都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惟恐玷污了“无冕之王”的雅号和亵渎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遗憾的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些记者,对“无冕之王”四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记者的头衔是一顶王冠。有了这顶王冠,便可以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20.
案头摆放着一册旧杂志.它就是甘肃省档案 馆馆藏的《春晓学社季报》.文雅别致的名称, 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视线.此刻.窗外缕缕灿烂 的阳光,正透过明丽的秋空映照着它,留下点点 斑驳的碎片.随手翻阅,犹如俯身拾起那流逝的 岁月,令人回味悠长。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 建帝制,民主革命的思想日渐传播,不断深入人 心。地处内陆且封闭落后的甘肃也受到新思想的 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进步学生和团 体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相继办起了一些传播 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刊物,《春晓学社季报》 即是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