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年第12期《论"未来学校"》一文指出,所谓"未来学校"是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未来学校"让教育走向人性化、创新化和国际化;"未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发展"21世纪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与此同时,"未来学校"也需要基于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课程、教学、评价、管理诸方面的教育实践进行重建。作  相似文献   

2.
2006年刚刚面世的"未来学校",以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及管理方式的三大创新对传统学校模式做了几近全面的解构。"未来学校"激进作为的背后,潜藏着未来教育改革的四个预示:企业支教的可持续性将凸现出来;大学将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唯一原点;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时差将越来越短;围绕学校硬件的研究将再次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未来学校"并非未来某年以后诞生的学校,它在今天有特定的内涵,即"信息文明学校"。"未来学校"追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的人性化、创新化与国际化,其教育目标是"21世纪素养"与健全人格,其具体内涵是倡导新技术、新课程、新教学、新学习、新评价与新管理。"未来学校"并不遥远,它渗透于今日每一所学校的具体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校",是每所学校都在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黑河二小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课题,由校长亲自主持,确立了学校特色打造、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习惯养成、校园环境文化等子课题,班子成员分工主持,共同研究并实践,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我刊本期"科研兴校"栏目刊载了该校的八篇相关文章,旨在引起教育工作者对"科研兴校"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小读者》2008,(10)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未来学校"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新概念。教育部政务部长吕德耀解释:"这些‘未来学校’没有黑板和粉笔,将在各年级和各  相似文献   

6.
"未来学校"是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在教育领域使用信息科技的先行范例。"未来学校"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最新的应用软件,开发3D仿真学习情境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方法 ,培养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互助协作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也使新加坡走在了信息科技运用的最前端,为其2015年实现所有学校都能使用信息科技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定义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面对"乌卡时代"的模糊未知、人工智能的"开疆拓土",关于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的蓝图勾勒,变得更加具体而紧迫。未来学校不仅仅是一幅畅想的画卷,更是每一份当下的努力创造,是今天每一步坚定不移的行走在明天的铿锵回响。我们将遇见什么样的未来学校?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开放化,更加真实化、生活化、人本化,还是更加模糊化、流动化、工具化?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说,人类是唯一会思考未来的动物。如何将未来学校的美好场景转化为现实行动,是每个身处当下的教育人需要直面的必答考卷,更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今天的学校教育要想更好地面向未来,首先需要校长拥有清晰的未来观。  相似文献   

8.
吴金根 《教育》2015,(2):27
一所学校事业的发展,品牌的打造,声誉的提升,需要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用心、用情和用力地投入与付出。校长应该思考和发现学校的"已有""没有""需有""想有"和"能有"。思考作为身处"老"学校的"新"校长、"新"学校的"老"校长如何尽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所能和可能,与老师一起,进一步把"老"校做"新",把学校做"强",把教师做"亮",把学生做"优",把质量做"硬",真正地表达学校发展的理想和愿景。求知、学知因投入而愉悦,因愉悦而投入;事业、学业因奋斗而精彩,因精彩而奋斗。发展学校,需要校长的教育主张和激情,激活教师发展学校和发展自己的热情。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着  相似文献   

9.
<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学校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笔者任新蔡县实验小学校长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推进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一、构建制度新框架为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协同育人作用,学校出台了20多项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确保家长学校实现"六有",即有管理制度、有教学计划、有教师队伍(专兼职)、有辅导教材、有活动地点、有考核评估,保证家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学校走“强”的四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走"强",要努力挖掘教职员工的专业潜能,促进他们的专业朝着"强"校的方向、目标可持续发展。一所学校,要真正成为"强"校,是有一定标准可以衡量的,而且这个衡量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应当与社会上一些"强"的行业标准有共通之处。学校要走"强",可以借鉴社会其他行业,找出属于自己的"强"的标准。我们认为,学校走"强",有四个视角应当充分关注。首先,要对生源有强大的吸引力。学校走"强",需要对某一  相似文献   

11.
学校走"强",要努力挖掘教职员工的专业潜能,促进他们的专业朝着"强"校的方向、目标可持续发展。一所学校,要真正成为"强"校,是有一定标准可以衡量的,而且这个衡量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应当与社会上一些"强"的行业标准有共通之处。学校要走"强",可以借鉴社会其他行业,找出属于自己的"强"的标准。我们认为,学校走"强",有四个视角应当充分关注。首先,要对生源有强大的吸引力。学校走"强",需要对某一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与时代发展总是遥相呼应的。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电气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教育的革命。当下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教育生态。作为一个教育人,我也在思考:如何从现实出发构建理想中的未来学校,以前瞻的思维去迎接未来教育。未来学校会颠覆传统的学校教育。多少年来,  相似文献   

13.
林锐平 《生活教育》2014,(18):114-114
正2014年"陈村镇校长巡回论坛活动"之一、由我校主办的"让美在校园绽放——‘尚美教育’的探索"校长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但对"尚美教育"、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却未能停止探索的脚步。在论坛中,围绕着对"尚美教育"的思考,专家、领导和各兄弟学校校长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对加强学校管理有许多深刻的启示。一、文化决定高度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是立校之本,是办学之"魂",它决定了一所学校办学的高度。我校提出  相似文献   

14.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进修制度的简称。这里有二个关键词,一是"以校为本",二是"研修"。所谓的"以校为本"就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  相似文献   

15.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要想改变学校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缺乏竞争力、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局面,创建特色学校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学校在遵循国家教育大方向和基本要求、基本规  相似文献   

16.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既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学校在创建各自特色,打造各自品牌时,无须千校一貌,千人一面。校长要因校制宜,灵活机动,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入口,挖掘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有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家外之家",家庭是"校外之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育模式也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相结合转变,也就是"家校共育",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家校联通     
恰当使用"学校联系卡",可使家庭和学校形成1+1>2的教育合力【本期话题】家校联通恰当使用"学校联系卡",可使家庭和学校形成1+1>2的教育合力【话题背景】为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联系卡分正反两面,正面是"学生在校行为规范月评分卡片",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条例》设计了多个栏目,内容有按时上学、  相似文献   

19.
在刚过去的暑假,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市教育督导室联合举办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暨2012年暑期基础教育领导干部会。会上,确定了今后三年,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制定的重点任务为八项工程,其中之一即"家校社"协作育人工程,要求着力构建三者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协同合力的育人机制,各区县和中小学校要通过家长教师协会的普遍建立,使家校协作完全走上制度化轨道。当家校协作要步入制度化的轨道时,学校管理者更加需要换位思考。北京延庆十一学校的程玉玲副校长就是这样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家校协作制度更加完善、效果更加显著。新学年已经拉开帷幕,我们期待在家校合作的大舞台上看到更多有意义的尝试、更多崭新的"第一课"。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家校共育"也是未来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和谐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