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核心忽视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几千年积淀下的封建文化及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特权本位、官本位倾向在人们意识中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其影响更为突出。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使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子女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牢固建立在封建社会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以封建专制制度为物质依托,从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人治主义为中心,已深深地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态度以主感情,心理和行为各个层次上发挥着顽强的特点。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的社会,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正是建立在这种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一直沿续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本文就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又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扩大了的家族。家齐才能国治。因此,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对于维系家族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从纵的方面,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继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伦理精神则是"个人本位"。"家庭本位""个人本位"分别促使中西方走上了伦理本位和经典的西方式的封建社会。"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互补融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西家庭伦理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家庭本位,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精神是个人本位,它们各有自己产生的背景。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各有利弊,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应超越家庭本位和个人本位,实现这两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概念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这种属性与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导致不同的教育价值观_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或意识中的反映。它是人们对高教价值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基本看法,也是对高教客观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在主体观念上的反映。以高教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社会作为划分标准,形成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价值观。二、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观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满…  相似文献   

7.
周君 《文教资料》2009,(26):118-119
"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对陈独秀家庭伦理思想的研究仍是一个空白点,过去的理论研究及传记学作品中虽有涉及此问题的意图,但大多是进行带有贬低意味的着墨描写,缺乏科学性、公正性、严肃性,陈独秀在批判旧的家庭礼教的同时,提倡个人本位,并主张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冲破封建儒教的束缚,追求一种崭新自由的婚姻家庭生活,对中国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的社会转型急遽,改革开放成果卓,经济发展迅猛,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愈益多元化,与此同时,带给人们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父亲,这种传统观念中的家庭“顶梁柱”的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以及对这种现任的角色认同;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以及对这些地位和关系的理念看法;所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以及对压力和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小说中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双向审视,既应和了现代中国在家庭本位的历史惯性中因匮乏凝聚力而亟待转变的紧迫性,同时也关注到"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涵养人伦力量的关键作用。从老舍对"家庭模式"的文化反思中可以看到,他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伸张个性的尺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原则,即"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既重视个人的主体性,又以基本的道德准绳加以规限,集中体现为老舍在家国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寻求个人自主。"主体性原则"构成老舍文化人格中重要的一面,它以其自觉的"社会人"角色意识为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降,家族在民间广泛发展,对传统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政府权力在地方的缺位,家族日益膨胀,成为民间权威组织。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族人和乡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谱牒档案是我们这一独特的伦理国家生成、演变的最真实、最长久、最重要的原始记录和历史凭证,谱牒档案文化也是我国档案文化的典型代表。自三代至明清,王家玉牒始终是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档案凭证;诸侯或官僚家族谱牒同样是中国伦理式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档案。宋以降开始的谱牒档案的平民化,则是随族权统治强化而形成的宗族档案管理社会实际需求的必然结果;作为家族或宗族的档案库,家谱档案无疑又是各种形态的民间档案的典型代表,以及档案民间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应试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现象或教育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非正式的、隐性的制度,由一些包含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隐性规则系统组成,深刻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质——天人协调、取象比类、崇德利用、贵和持中,以及其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决定了应试教育制度的生成,制约了应试教育制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新目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5.
詹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重要家族。詹氏家族的代表詹敦仁是一位具有神格的历史人物。詹敦仁具有双重的神格。詹敦仁的第一重神格为公刘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带领民众拓土开疆、创立安溪县这一史迹之上。詹敦仁的第二重神格为屈原神格,这主要体现在詹敦仁品质高洁,在民众的心中成为一座道德的丰碑这一史迹之上。研究詹敦仁的神格,不仅可以为詹敦仁纪念馆的兴盛和发展提供理论根据,而且还可以为团结海外华人提供精神指导,庶几共同发展中华大文化事业,为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16.
庄俞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编辑。他生于困顿的晚清社会,深刻认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致力于通过倡导和践行新教育思想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庄俞提倡培养尚公的新国民,力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创办职业教育补习学校以解决民生问题。庄俞对民国教育的更大贡献在于参与编纂新式教科书.他将传统国学精华和现代西学知识有机结合,和其他商务名家一起编写出了科学的现代教科书,奠定了商务印书馆在社会文化界的龙头地位,推动了民国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中国古代新型宗族体系得以确立的最重要时期,此后的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唐以前社会基层权力体系的崩溃,宋代必须要在原有制度基础之上拓展新的路径,否则难以适应经济基础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环境。宋儒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逐步解决了新型宗族组织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而又具有规范意义的模式,这些理念随着元朝以后儒学地位的崇高而愈益得到民间的认同,使祠堂等设施得以普遍化,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家族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8.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满族统治者在皇室通过师徒传承、长辈训导及言传身教、家族内部传授等文化教育的传承方式对皇子及八旗子弟进行文史知识、绘画艺术、文字等方面的教育,传承文化,对家族子弟的幼年启蒙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传承和培育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摇篮。满族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塑造并体现于家庭之中,皇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作家将身体纳入写作视野,身体得以在新时期文学中获得全面呈现。解禁后的身体迅速与政治、女权及文化等意识形态相结合,力图发出积蓄已久的最强音:在政治书写文本中,身体通过狂欢反叛的宣泄,成为对抗政治、颠覆清教徒式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在女性主义文本中,身体成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寻找失落在男性话语中自我的工具;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蕴涵深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