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一位老师上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选择猫、鸡、青蛙、鱼、蝴蝶、乌龟等动物中的一种进行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开始上课了,教师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各个都非常兴奋,因为观察动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发现,都急着要告诉同学和老师。但考虑到能让更多的同学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得到交流,老师要求学生交流汇报时,观察同一种动物的同学,重复内容不说,有不同意见的作补充。  相似文献   

2.
一次课上,我带上装有水的喷壶、培养皿、土壤、蚯蚓,胸有成竹地走进三年级(2)班教室。课前,我结合教材,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备好了课,并布置学生寻访、观察蚯蚓,让同学们在本次课上将蚯蚓带到课堂上。把自己的发现向老师同学汇报,大家共同分享每个同学的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3.
王书茵 《小学语文》2014,(10):58-61
一、活动回顾,明确要求 1.播放活动短片。内容为:以学生口吻介绍,围绕“自己喜欢的动物”,我们班本次习作指导课课前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具体包括:阅读第七册第四组课文,学生在家亲自喂养小动物,和老师、同学、家长在“在线课堂”上随时交流养小动物的见闻感受,上《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口语交际课,课后根据习作要求自主完成试作并发到“在线课堂”,接受同学、老师、家长的评议。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非所问或学生的探究结果与老师的标准不符时,老师会有礼貌地让学生坐下。当一个又一个的学生被有礼貌地要求坐下时,这时的老师往往自己会急切地把结论倒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最直接的答案有两点,一是教师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5.
花开无声     
石晓燕 《上海教育》2007,(7B):32-33
“我们喜欢上海老师的课。”元阳一中的学生们如是说。 记得去年新学期开学之初,我担任了高一3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现学生们绝少有在课堂上与老师或同学对话交流的经历,他们所做的就是把老师的笔记记录下来然后背熟,完全不适应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  相似文献   

6.
花开无声     
"我们喜欢上海老师的课。"元阳一中的学生们如是说。记得去年新学期开学之初,我担任了高一3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现学生们绝少有在课堂上与老师或同学对话交流的经历,他们  相似文献   

7.
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在研究了蜗牛、蚂蚁之后,有一课是让学生课外继续研究小动物。我在前一节课已布置过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一种小动物。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多数学生研究了蚯蚓、蛾、蝴蝶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等,可王浩同学却研究了蝗虫,在他汇报到蝗虫可能要吃小动物时,同学中发出了议论声。  相似文献   

8.
正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好,还要引导他们有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坚强的意志等等,下面将工作体会略述如下,期待同仁商榷。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老师更要时刻注意,平时课上的提问,下课后的与学生交流,课间和学生的游戏都要和大部分同学一起,不要总是和优等生在一起,让别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学习  相似文献   

9.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经历过学生时代,都有过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经历。即使现在自己已为人师,但还是会常常想起自己的课堂体验。会想到某位老师的课上得好,很喜欢听;某位老师的课上得不怎么样,不愿意去听。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我想应该和教学行为有关。正如一项研究所发现的那样,教师使学生对课堂发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采取多样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微课理念和现代网络平台来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在中医内科学部分教学中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学生满意度较高,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跟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同时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科学》动物单元在研究了蜗牛、蚂蚁之后,有一课是让学生课外继续研究小动物。我在前一节课已布置过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一种小动物。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多数学生研究了蚯蚓、蛾、蝴蝶等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等,可王浩同学却研究了蝗虫,在他汇报到蝗虫可能要吃小动物时,同学中发出了议论声。  相似文献   

12.
动态生成的课堂,意外无法避免。老师在课前将课堂上所做的实验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上实验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出现意外须冷静,分析出导致问题可能的原因,正确的对待所产生的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如果科学课上能让所有同学有成就感,有利于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他们发现科学本质,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大凡做老师的,对这样的学生心里总是憋着一股气:课堂上让他回答问题,先是扭扭捏捏的站不起来后是说话细声细气,大概只有同桌才能听得清楚。如果你以为这些同学性格内向,那你就错了,他们中有不少人(包括女同学)下了课,生龙活虎,活跃异常,那嗓门儿能声震屋瓦。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课堂里这一冷清、尴尬的局面呢?笔者认为,这是学生不自信的一种表现。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根子却通在教师那里。课堂上,老师要是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从头到尾一言堂,提问仅仅作为一种点缀,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不是从尊重学生、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4.
赵文雅 《湖南教育》2003,(24):52-52
HUNAN一、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动态的、开放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课堂讨论、对话、游戏、小品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一些高质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进行相互交流,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及时给予引导、点拨,让学生发表意见、阐明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教师可设计为一堂赏析、朗读的活动课。课上,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意料,他们不仅…  相似文献   

15.
也许很多老师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上完一堂课后会很满意地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配合得很好;如果课堂不那么妙,则会埋怨学生配合得不好。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体现了老师的一种角色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希望预设的教案能顺利实施,于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展开教学,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老师的意图,配合老师完成这堂课的任务。而学生自己此时在哪里呢?他们是一种什么状态?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被我们老师忽略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案剧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教师在课前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还要进行预习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汇报,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例如,在教"老师伴我成长"这一课前,我让学生采访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然后在课堂上说说  相似文献   

17.
“翻转课堂”意在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在翻转课堂上,“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教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不是仅仅依赖老师的教。学习再也不是一种压力,只需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头脑、随身携带的工具去认知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有时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和满意的解答,这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解决; 让学生在课下继续讨论研究;在班级乃至学校黑板报、墙报上展开讨论,征得正确答案;学生可在放学后与家长、社会有知识阶层人士进行交流、交谈;课后自己查阅有关资料,下次与老师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正>是什么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呢?比尔·盖茨认为"翻转课堂"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校园网上的数字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与同伴、老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实  相似文献   

20.
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第三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动物在自然界里生存斗争的实际意义,引起他们观察和研究自然状态下动物习性的兴趣.发展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巧妙方法,在课堂上除非放映电影或电视,否则是无法让学生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