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乡村产业振兴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与效果。新农商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兴动力,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新农商营商环境还存在机制不够健全、政府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公共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应当在加强乡村产业品牌产权保护、完善政府法治服务机制、健全司法服务措施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社会意识,促进新农商健康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芜湖县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发展乡村旅游是对推进我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芜湖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交通区位、文化资源、产业政策和客源市场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旅游市场影响力小、景点品位不突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在建设美丽乡村中芜湖县应采取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科学合理编制旅游规划、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打造休闲旅游精品等措施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宣传,成为目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墙,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也是宣传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民俗文化和文明风尚等内容的有效途径.所以,关于美丽乡村文化墙的优化设计,也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广州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广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岭南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应着力建立一套保护与传承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农民等各自承担的职责和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转化为"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民主法制",而它们的实现都取决于村民自治的完善程度。村民自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解决制约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近年来,陇南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陇南模式"。但是,在实施中仍然存在盲目性和无规划性、村民的主体性不足、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我们通过规划乡村发展远景、多渠道培育乡村产业、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举措来突破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治理集体产权: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农村社区建设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和期望,得到愈加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村庄空间格局、村民居住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诸多争论,不同地区的农民对此也持有不同的意见和态度.在历时数年全国性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村庄产权治理的角度考察并讨论了农民态度差异性的原因及其演进逻辑.本文认为,社区制取代村委会制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而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以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区产权的深刻变化.正是由于在这种制度变革中,各地政府对农民的宅基地、耕地以及村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采取不同的治理政策措施,导致各地农民群体极具差异性的态度反应和行动选择.而这些蕴合不同意义的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又成为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发展的动力或阻力.实践证明,地方政府愈能细化和规范农民的产权边界,满足并维护农民的合理收益,愈能获得其认同和支持,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就愈能顺利实现.可以预见的是,乡村集体产权的改革与变迁,正在重新构建农民与集体、政府之间的权利关系,也将对乡村社区组织和权力结构发挥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山学院学报》2014,(4):117-120
当前,文山市面临"现代农业发展缓慢,美丽乡村建设滞后,新型农民转型困难"的现实问题。文章从文山市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三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下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三个方面阐述文山市"三农"发展规划,旨在推进文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大批农民被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生产生活方式,并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新的"三农"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必须通过政府有规划地组织开发,使其成为不仅能够主动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还能改变和创造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从而实现"新农民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1.
建设"双一流"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基础工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新时代找准新坐标,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必须牢牢掌握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明晰发展变化和建设定位,勾画经纬坐标系"特色"与"一流"两个核心意涵;新方略决定新路径,深入统筹推进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新型关系,推动责权利相统一,以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新方略形成建设取向、建设梯次、建设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乡愁具有空间恋地、时间怀旧、主体泛化和社会记忆等要素。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家园"理念留住乡愁空间恋地情结,以"追寻民俗日常生活"理念留住乡愁时间怀旧情感,以"产业引导和人性尊重"理念留住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以"建构乡愁的社会记忆"理念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以苏闽地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研究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福建省S市H镇、J市D县M镇、江苏省N市Y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建设成效,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领导重视不足、财政投入不够、缺乏规划引领、缺乏健全机制、特色挖掘不够等问题和成因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要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保障财政投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健全体制机制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等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到自身和社会的原因,融入城市难度大,所以他们返回父辈的农村,接受地方政府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素质,开展创业活动,将自己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从而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社会既是绿水青山的直接守护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行动者。调研发现,缺乏系统谋划的乡村社会治理行为和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可能产生重复指令和资源浪费,并在乡村社会中形成竞争性或替代性的选择,影响战略实施的效能。以系统观念为视角研究发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具有一体化推进的历史机遇性,两者间战略主体的一致性、战略目标的互促性和战略行动的协同性为一体化推进带来了可行性。建议从社会动员、法治保障、重大行动和督察考核四个路径一体化推进,系统处理振兴与治理、发展与安全、美丽与平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立足深厚的农耕文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乡愁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情感诉求,更多的是从思想上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是对乡村文化之“根”的执着。文章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其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密不可分的原生关系,并结合乡愁特征,尝试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视觉形象呈现乡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实施途径,使建成后的美丽乡村既能留住现代人心理深层的“乡愁”,又能强化乡村文化意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民间艺术技艺、展现乡村在新时代的风采、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新征程,探索“两山论”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乡村生态文明理论的应有之义,推动乡村生态保护落实落地的必然要求,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视域下落实“两山论”,持续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旅游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必须做好科学规划、特色开发、农民参与、政府支持以及规范管理等工作,更好地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主张建设活的乡村教育,其基本思想启示是:我们要有奉献乡村社会、改造乡村社会的精神,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建设新中国、新农村的意义;需要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和活的方法,以培养活的国民为目标;乡村学校的课程要切合乡村的生活;乡村教育要与乡村各种力量相联合。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乡村建设经历了完成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次高潮。乡村建设四次高潮演进的大致逻辑是:从工具价值取向转向本体价值取向,从群众运动式推进转向全社会参与式推进,从改造、改革路径转向发展路径。这一历史演进逻辑对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两种价值诉求均应得到尊重,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五种力量必须形成合力,改革、创新与发展三条路径需要深度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