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旧文化碰撞中进发出火花的特殊时期,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相互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产生了社会娱乐舞蹈——都市歌舞,其中主要的是舞厅舞(即交谊舞)。《申报》开设的舞艺特辑直观地记载了当时舞蹈的发展,以及舞蹈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申报》是旧中国历时最长的报纸。它由英商美查1872年创办于上海。美查办报虽越不出以盈利为基本目的,但毕竟同封建主义的喉舌有着根本区别。“九·一八”前后,是《申报》最富光彩的时期,它所作的关于反对日本侵略,坚持全民族抗日,以及为争取自由、民主所作的实际努力,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申报》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和新旧势力的消长进退。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新名词始于2002年,而事实上的民生新闻早在130年前就已经出现,即《申报》的市井新闻。《申报》作为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市民报纸,一直以关注百姓生活为己任,其市井新闻也是今日民生新闻之鼻祖。对《申报》市井新闻的梳理以及对《申报》市井新闻与当时上海社会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下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新名词始于2002年,而事实上的民生新闻早在130年前就已经出现,即《申报》的市井新闻。《申报》作为中国最早也是影响最广的市民报纸,一直以关注百姓生活为己任,其市井新闻也是今日民生新闻之鼻祖。对《申报》市井新闻的梳理以及对《申报》市井新闻与当时上海社会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下民生新闻的思考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申报》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并有重要影响的报刊,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情况以及条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和评论,通过这些报刊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学术界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对《马关条约》的认识和《申报》的舆论价值取向,深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于《苏日中立条约》的研究,后人大多从后来者的身份去忖度,而少有从当时人看当时事的角度去研究。《申报》作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对《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前后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然而却并不像一般所想象的那样对这一条约大加挞伐,只是对这一事件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追踪报道和较为中性的评论。这应与当时《申报》顾全大局,配合政府安抚民心以维持政府与苏联的相对友好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7.
依据《申报》办刊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把《申报》广告代言人的演变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产生(1872—1912)、发展(1913—1930)、成熟(1931—1937)和没落(1938—1949)。指出《申报》在广告代言人代言方面的若干做法对于今天的中国广告业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申报》经营管理的史量才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1872年创办到1949年终刊,几经易主,但它注重经营的理念却一以贯之。1912年易主史量才之后,《申报》的经营管理进入其发展历程中的黄金时期,成为中国最富代表性、经营最成功的一张商业报纸。  相似文献   

9.
戊戌政变至庚子事变期间,中国政局风云迭起,《申报》对该时期的内政、外交等诸多重大事件都有所评论,反映了其主办者的思想立场和政治态度,而评论的内容也受到了当时特定的政治氛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 8 72年创办于上海的《申报》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申报》刊登的广告五彩缤纷 ,犹如一面多棱镜 ,折射出近代上海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 2 0世纪 3 0年代《申报》广告为切入口进行研究 ,揭示当时上海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由传统向准现代变迁 ,并伴随着畸形的裂变与阵痛。《申报》广告对这种变迁起了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西方异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入则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丁竹园是近代回族社会早期重要报人的代表,他主张白话办报、为民办报,言论自由办报。他身体力行,撰文立说,发表演说,创办刊物,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是近代回族社会杰出的回族爱国知识分子。通过对丁竹园生平活动、办报职业观、社会实践及其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评述他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3.
著名报人王韬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持《循环日报》——一张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他是其报言论的灵魂,风行一时。王韬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与新闻思想,是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报刊编辑思想为今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三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刊编辑实践经验和编辑思想,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性追求。他立足于文化传统积极进行报业的现代化改良,在当时的报业界闯出了一条新路。他的报刊编辑思想显露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自觉的商业意识和可贵的个性觉醒。  相似文献   

15.
路璐  徐菲菲 《海外英语》2012,(10):230-232
对于广大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文报纸的阅读是一种拓宽知识面,扩大词汇量,了解不断变化的英语语言的有效方式。在英文报纸的阅读中,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它的标题。新闻标题作为整个新闻事件内容的精华所在,是值得一学的。该文从新闻英语的语言规律和特点出发,主要研究英文报纸标题中英语的语言形式,比如句型结构、时态特点等。作者希望通过该文引导广大英语学习者深入了解英文报纸的语言特征,为他们提供更加高效的途径,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阅读英文报纸。  相似文献   

16.
报纸是最为传统的传媒介质,它的变化以及走向,更多的反应了当下新媒体的冲击势头,以及整个媒介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融合问题,它对媒介变化所产生的敏感可能更清晰一点。英国作为世界近代报纸发源地之一,其报业发展有着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时代的变迁中,英国报纸经历了许多具有突出意义的变革。尤其是近期,英国报业的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对我国报业的发展产生了剧烈的影响。如何借鉴,如何转变,是我国报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在严重的民族危机跟前,时代呼唤新的媒介以唤醒国人实行变法图强,深受刺激的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参政的愿望;社会迫切需要新的媒介以疏通壅塞的社会风气与启迪民智。在这种背景下近代国人掀起了自办报刊的第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8.
清末北京白话文报纸《京话日报》有一个"儿童解字"栏目。这个栏目继承和发展传统蒙学中的汉字教育,在切实帮助当时下层社会民众和儿童少年学习应用汉字的同时,进行爱国维新的宣传教育,体现了"开启民智"的办报宗旨。"儿童解字"是百年之前具有特色的汉字启蒙教材,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外报来华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外报在时间、特点等方面较关内地区不同,形成了20世纪初期十年哈尔滨报业独具的特色。在哈外报在充当宣传工具的同时刺激了国人报刊的出现,俄日机关报、国人民营报奠定了日后一二十年代的新闻事业格局,政治控制和文化传播作为显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在华外报消失。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党报都是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再加上党内铁的纪律,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决定了党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与经营理念:在旧社会,党报是推翻反动统治的工具,党利用报纸组织示威暴动、扩军、退敌、鼓舞士气;这一时期党报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在经济上形成了予取予求的单纯报销制度。解放后,党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是与党内外各种"反动派"斗争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党报又成为经济建设的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报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