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关于“好课标准”的讨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一堂课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评价,也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可谓“各花入各眼”。同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课,同样按照新课程标准去教学,为什么产生的课堂效果却千差万别呢?其实,再好的理念也需要教师去践行.再好的课程标准也需要教师去落实,教师的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决定了课的优劣。好课需要预设,好课更需要生成,课程标准中生硬的文字只有有效地融入变化万千的课堂中才能产生神奇的功效本期“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评价对象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即强调“有效教学”成果,又看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状态的表现,评价“好课”的标准从单—性走向多元化,从静态走向动态。因此,探讨和了解“好课”的评价标准对上好一堂课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讨论,曾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一堂好课的标准”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观点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为中学历史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转换角度审视当下的历史课堂,我们发现它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公平的角度,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5.
刘胜 《四川教育》2012,(10):33-33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好课有什么标准?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虽然好课的标准有很多,但每一条标准都应体现一个核心价值,即好课都是美的,好课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或是“清泉石上流”的朴实自然,或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典雅艳丽,或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体现学习主体的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6.
对于好课标准的一般认识至少包含以下几点:课堂进展流畅,教师的引导富于技巧,学习的结果令人满意。教师们往往追求课堂开展顺利的教学,看重学习的结果,然而,我们也必须看清楚:此类“好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好课是一种追求,好课是一个美梦。能够上出一堂公认的好课,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只是说到“好课”,说到“公认”,就很不容易了。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使“好课”的界定标准呈现开放、多元势态,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对于什么是“好课”,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专家、学者、教师都有各自的一番见解,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各个学科处于全国领跑者地位的老师,大家对他们的课,好评如潮,如余映潮先生。他既是一线老师,又是资深教研员,还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是名符其实的语文教学专家。余老师在对课堂教学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好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他认为“好课”是有较高的教学效率的课,“好课”是学生能够充分地占有时间,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习得技能、发展智能与训练思维的课。在对好课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的情况下,由他来谈谈什么是好课,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刊载余先生的“好课系列”,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什么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从教学过程“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  相似文献   

9.
作为英语教师,怎么才能上好每一节英语课呢?一节英语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出针对不同课型要采用不同的好课标准,“因课制宜,因生制宜”,才能上出具有实效的好课。下面笔者结合“被动语态复习”公开课实例,谈谈对语法复习课好课标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师生都应该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语教师,怎么才能上好每一节英语课呢?一节英语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出针对不同课型要采用不同的好课标准,“因课制宜,因生制宜”,才能上出具有实效的好课。下面笔者结合“被动语态复习”公开课实例,谈谈对语法复习课好课标准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大家讨论得十分火热。专家有高屋建瓴的真知,一线教师有躬行所得的灼见。可是,大家是不是想到去问一问学生——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毕竟学生应该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行为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促使每一位教师思考何谓“优质教学”、何谓“好课”。本从教学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过程的引导性、研究性和合作性,以及教学在建构师生之间相互生命意义的价值角度,探讨优质教学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莉 《学语文》2014,(3):15-16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时的课、真实的课。其中“丰实的课”,指的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注思维培养,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一堂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但一堂优质课一定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作为一名教师想打造一节思维型的好课,是有可以遵循的标准的。深入了解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语文课算是好课?这是新课改中语文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理念落实于教学实际的关键所在。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促使我们不能不反思,那些打着课改旗号的所谓“好课”真的符合课改理念吗?“好课”一定是“反传统”的吗?那些刻意运作的语文课到底离新课标还有多远?近几年,笔者研究了上百节语文教改课,发现“好课”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诸多误区。本文仅就评课中的—些标准问题进行追问。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教育2005年第3期争鸣栏目刊登了《好课,怎一个“试上”了得!》一文。在作者看来好课不应多磨,磨课在课前,反对教者“试上”。读后颇受启发,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我们也反对“彩排”课、作假课,但对于教者“试上”,我的想法书录于后,仅作一孔之见——课堂,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好课,理应是教师和学校永恒的追求。关于好课标准的界定、表述尽可见  相似文献   

19.
教育短波     
邓州市开展“好课达标制”活动为了确保“减负”后教育质量不滑坡 ,邓州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以“减负增效”为主题的“好课达标制”活动。为此 ,该市制定实施了“好课八条标准”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八条标准”即教学常规的示范性 ,课型设计的创造性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辅导练习的有效性 ,能力培养的多样性 ,师生活动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教师自觉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该市市、乡两级均设立了学科带头人奖 ,重奖勇于探索进取的教师。通过“减负增效”措施的落实 ,在市首次学…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在努力上出好课,都在讨论什么是好课,都在学习好课的标准。可是,关于好课的标准实在太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大都内容丰富,不便记忆,难以在老师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关于“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老师们的头脑中依然是混沌的。笔者以为,上“实”“事”“求”“是”的课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