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增杰先生在序言中,从对张炜创作理念的整体把握,对张炜小说创作思路资源的研究,对张炜小说内在逻辑结构、文化意义及其创作潜在困境的探讨,给予王辉的专著《纯然与超然》较高的评价。应该说《纯然与超然》具有理论的深刻性、把握的准确性和研究的精细性。  相似文献   

2.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的美学理论,很值得新时期小说家学习与继承。本文通过对鲁迅《药》《孔乙已》《明天》《白光》《社戏》《故乡》等小说的具体分析,从自描手法、心理刻划、人物塑造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面对转型期带来的价值解体的急剧过程,张炜试图要对现实社会所仅存的公共价值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这种贵族的写作与过往的某种古典原则有着特别深厚的联系。《家族》主要采用了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宏伟叙事”手段,以期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再现一个“家族”的历史。道德理想情怀与人文弱质性是张炜“家族”人物特征的两个方面。正是以失败为起点,张炜开始了一系列人文价值层面的追问。张炜对人物家族性行为的兴趣已超过对人物小说性特征的关注。叙述的独白作为感情倾诉实际上有着十分浅近的目的。贵族的写作往往过多沉湎于过往的历史情境。张炜对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许诺总有一种不信任感  相似文献   

4.
张炜是一位热衷于理想主义创作的作家,但他又是在现实中生存的作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本文意在通过小说人物理想与现实,人物生存的现实境域与对民间大地的幢憬,民间叙事的探索与现实语言的追求之间的矛盾的揭露来阐述《刺猬歌》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写作风格——"自发式散文",他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写作风格。本文旨在介绍凯鲁亚克的"自发式散文"创作理论,并结合他的三部小说对其"自发式散文"创作实践加以探讨,又针对"自发式散文"创作理论提出几点批判。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炜的创作就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安和焦灼之中。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气质和浪漫精神的作家,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与社会面前,他的灵魂仿佛被两股不同的力争夺着、撕扯着,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同时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所创作的是一种典型的独白型小说。其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定性与评价,都没有超出作者的观念、意识框架,没有遇到来自人物内心的对话式的反抗。这既成就了张炜小说创作的鲜明个性,也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炜的创作就处于一种持续的不安和焦灼之中。作为一个具有浪漫气质和浪漫精神的作家,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与社会面前,他的灵魂仿佛被两股不同的力争夺着、撕扯着,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批判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同时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所创作的是一种典型的独白型小说。其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定性与评价,都没有超出作者的观念、意识框架,没有遇到来自人物内心的对话式的反抗。这既成就了张炜小说创作的鲜明个性,也带来了相关的艺术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你在高原》保持了张炜“纯文学”、理想主义等一贯风格,然而在坚守之中,却体现出超越以往的高原气魄。小说不仅打通城乡叙述的界限,在理想主义高扬的同时增强了人物的自审性,而且具有超越本土经验的思想性和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这种超越标志着张炜创作到达一个新的高度,茅奖的获得,也体现出文学对他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行走——游荡”,“探究——疑思”,“野地——高原”,“后撤——横站”这四组关键词为解读路径,分别对《你在高原》的多重结构方式与功能意义、张炜小说的内在驱动力、张炜创作的精神谱系以及写作姿态及其当代文学史意义,进行了“结构—功能”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直接描写明遗民与满清统治对抗情节,而带有突出疏离意识的作品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意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二是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三是炫耀才学的倾向;四是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实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道德要求上又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林家铺子》是茅盾小说创作的"里程碑"之一。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从写作速度、写作把握、写作精确性、写作内容和写作开头与结尾等五个方面对小说创作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此为理论依据来探析《林家铺子》,亦不失为一种进一步深入理解《林家铺子》的写作艺术的探寻角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炜是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创作,众多的作品,张炜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文革的苦难,张炜对苦难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张炜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了人物的悲剧,发现他的作品深藏于其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13.
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存在浓重的胶东故土情结。它基于齐鲁儒道互补的文化,使得胶东新时期以来的发展与变化、乡村与城市、现状与未来,成为张炜目光的焦点,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根意识。这种意识从张炜对方言写作的青睐、对胶东文化的热情中也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中期通俗小说中,除《七峰遗编》、《海角遗编》、《铁冠图分龙会》这类作品直接描写了明遗民与满族统治的对抗情节,并带有明显的刻意崇尚汉文化的倾向外,还有许多作品是通过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小说题材的选择倾向以及小说人物的塑造与具体情节描写等方面,或间接或曲折地体现出此种倾向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即题材选取上侧重明代故事的倾向与严肃的写作态度,赞扬高蹈出世的倾向,炫耀汉文化传统才学的倾向,大凡描写本朝人物故事就带有批判的倾向.而在文化道德方面又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作品主要人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炜塑造人物的法宝:圣洁化与妖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性格的发展,皆属于扁型人物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家族成员、好人、坏人三类,作者在塑造前两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圣洁化的手法,即着力彰显他们美好善良的品质,遮蔽其缺陷、阴暗面;对后一种人物则采用了妖魔化的手法,凸现其凶残阴鸷丑恶暴虐的一面。究其原因,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张炜对遭难家族成员的怀念之作,浸透了张炜内心深处对祖先崇拜的情感。同时,张炜的多数小说在努力进行诗化小说的尝试,以营造某种情感氛围为其旨要,人物、故事都为其作铺垫,这应该是其人物性格皆呈现单一色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文学家托马斯·哈代的经典著作,在英美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与《德伯家的苔丝》齐名。作者在小说的具体创作过程中,融入了高超的写作手法,同时加入了批判性的情感,使这部小说备受争议。小说《无名的裘德》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其文学特色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无名的裘德》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小说的结构安排,论述其语言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古船》是张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小说外部时间架构和内部时间的剖析,来说明这部小说突破了我国传统长篇小说在时间上纵向延展的写作方法,是有意识地丰富作品的时空关系,使人物、事件、情节获得较强的立体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思考。《古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长篇小说写作技巧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极为重要的章节,也是小说单元中很重要的一课。它有力地塑造了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国演义》常用的对比烘托的创作手法特点。在授课中,如能将这种手法细作分析,与学生一块儿探讨,将会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通过授课,与学生交流,认为《失街亭》的对比烘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许多的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研究。本文将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对小说进行再解读,试图论证霍桑在创作本作品时受到了神话原型的影响。通过对小说的人物塑造与结构设计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小说的创作与神话是相关联的。而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解读本篇小说可以更好的理解霍桑这个哥特式小说的特色与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