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中生各方面接近成人,他们承受着高考的压力,带有青春期强大的情绪力量和超理性思维。压力和力量的碰撞,青春期独有的闭锁,常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几乎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独一无二的。基于此,我决定设计一堂开阔学生生命视野的心育班会课。这节课的主题是“生命之河”,寓意着生命像一条条河流,汇集在一起奔流不息。学生通过观察其他人的生命历程,跳出自我视角,理解他人角色,认识生命中欢乐与痛苦并存,成就与挫折共在,人经历痛苦而成长。  相似文献   

2.
临近下班,停下手中的活儿,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哎!痛苦!”同事问:“你有什么痛苦的?”我说:“我现在的痛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单位工作压力大;其二,家里孩子太调皮,烦人。所以,每天早上我就怕上班,想到工作就会痛苦;每天晚上又怕下班,想到调皮的孩子也痛苦。”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讲述了华裔一家在美国唐人街生活的故事。家中二女儿安娜的自杀引发了小说的叙事者蕾拉对整个家族历史的回忆,展现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生存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带来的困境与压力。经过痛苦、挣扎、迷茫之后,蕾拉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成功的通过构建文化"第三空间"来确立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本论文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来分析蕾拉通过构建文化"第三空间"来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压力使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对大学生压力做出有效管理,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压力认知训练是大学生压力有效管理的前奏;对压力源的直接面对和应对策略的训练能从本质上对压力进行有效管理;压力反应的生理、心理应对策略,可以使大学生缓解压力痛苦;压力的认知调整策略能促进大学生的压力反应和调动主动、积极的压力应对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及《唐纳德·都克》的分析 ,阐释了作品中华裔移民在经历了文化隔阂与冲突的痛苦困惑之后 ,对民族文化调和的渴望 ,探析了作者既努力和美国主流文化融合又保留故国文化传统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快速崛起。从进化论的视角看,今天美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不断进化的结果。美国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大学组织与行为的各种创新得以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环境创造了刺激竞争的压力和动力,成为诱致每所研究型大学不断创新的强制机制;在环境的压力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形态逐渐发生变化,在带来新的功能的同时,最终穿越自催化门槛,跨入进化的更为内在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黄亮生 《课外阅读》2011,(5):270-270
应试体制是强大的,一线教师压力是巨大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深味其中的痛苦、无奈和心有不甘。痛苦与无奈且不说了,单就心有不甘常促我驻足:就这么一路走下去吗?在作业、考试、分数的包围中有突破口吗?  相似文献   

8.
张玉婷 《文教资料》2009,(10):30-31
舍伍德&#183;安德森的代表作《小镇畸人》被誉为美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作为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安德森的创作风格暗合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将笔触深入到小镇居民的“畸形”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面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畸人们”渴求爱与理解的画面。本文将重点讨论小说中三位饱受爱的失落的女性形象.揭示她们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相似文献   

9.
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德国流亡者》中的主人公奥斯卡·加斯纳,是一个流亡在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刚刚逃离纳粹的魔爪。本文主要从四个不同角度分析奥斯卡移民到美国后遭受的痛苦,这四个角度包括奥斯卡失去经济保障的痛苦,失去母语的痛苦,失去身份的痛苦,失去对爱和人性的希望,对实现美国梦的希望,对家人团聚的希望带来的痛苦,以此使读者回忆纳粹的恶行,并激发读者的深刻思考。此外,奥斯卡的痛苦充分显示出纳粹党的暴行和纳粹大屠杀对犹太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学习之友》2008,(10):42-44
郎平是中国女排的标志人物:作为队长,她率领球队获得过“五连冠”殊荣;作为主帅,她将困境中的中国女排带到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随后,郎平经历离婚的痛苦,独自一人在意大利闯荡十年。2005年1月,郎平与美国排协签约,当上了美国女排的主教练。既能照顾在美国学习的女儿,又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郎平非常满足。但接下来的困难让郎平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