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死亡的探讨贯穿了《安娜·卡列琳娜》整部作品,安娜、伏伦斯基、列文几人无不徘徊在死亡的周围。主人公与死亡如此的接近,原因在于他们信仰的失落。安娜与列文更因自我独立的个人世界而与属于共同世界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作品通过对生存意义的探讨,揭示了其时托尔斯泰自身信仰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克·乔·罗塞蒂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自我的成长空间,关注空间对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揭示人的生存空间与自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家庭空间内的漠视、囚禁折射社会空间失衡给个体带来的身份焦虑;以文化空间的错位传达由个体文化身份的丧失而引发的身份焦虑;以社会空间内的道德焦虑带来个体对身份的焦虑继而转向对宇宙中神秘力量的虔诚与敬畏;以女性细致人徽的观察力和丰厚的精神特质,通过诗性的言说方式,传达自身对空间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剧作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思想。《安娜·克里斯蒂》是其剧作之一,讲述了剧中小人物多舛的命运和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剧中几个主要意象——海、雾、陆,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少女时代:王子消失了 1889年6月11日,安娜·阿赫玛托娃出生于奥德萨市,父亲是海军工程师.安娜不到一岁,全家迁往皇村.普希金曾在皇村度过少年时代,安娜因此有机会徜徉于普希金曾漫步其间的花园.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个人学习、小组(指邻座四名同学)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上独立自学、相机引导、群体议论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贯穿着教学全过程.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是我最欣赏的一种教学法,通过多年的实践,"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一直引领着我成长,它成了我教学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6.
“美国悲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在海洋剧《安娜·克里斯蒂》中,以大海为象征,以大海——陆地作对照,生动地描写了安娜·克里斯蒂的堕落和新生,揭示了神秘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作家在描写水手绝望、凄惨生活的同时,折射出奥尼尔本人的悲剧命运观和对现代生活的悲剧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即是其中之一.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积极针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经志俊 《化学教学》2016,(12):33-37
针对将高考例题进行“单纯练习”的粗放型教学现象,以聚焦知识、明确方向、优化能力、提升素养为教学目标,创建“答·品·讲·议”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与高考例题展开深度对话,充分发掘高考例题蕴藏的教学资源与承载的教学功能.精选江苏2016年高考典型试题为案例,诠释“答·品·讲·议”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与埃米丽·迪金森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虽身处不同时代和国度,各自为诗,两人却都以独到的女性视角表情达意.本文试从两人作品中女性自我形象的观照、爱情生活的描写、社会关怀意识以及其艺术特征着手进行比较.以探求其女性视角的共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由简·爱而与夏洛蒂·勃朗特相识,又因夏洛蒂·勃朗特更加深入的理解简·爱。心灵契合的时刻,她们互为彼此,寄托期望的时刻,夏洛蒂又成为一个画家,极力描绘着理想中的自己。《简·爱》的出世,让平凡的夏洛蒂不再平凡,而简·爱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尊严与自由,始终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1.
彭见明作为一名湖南籍本土作家,20世纪80年代以短篇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蜚声文坛.其作品内容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应用角度对其语言艺术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来分析彭见明文学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提出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这一教育思想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回答和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哲学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以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为切入点,论及其恐怖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认为在作品主题上,爱伦·坡把目光投向了对死亡与恐怖的书写,致力于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阴暗面;在艺术风格上,他强调作品统一的整体效果,通过怪异、骇人的情节来制造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感.  相似文献   

14.
当前,法学专业案例·问题·规则学习教学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实现制度化运行.为此,应该实施集成案例资源的基础策略、融入教学环节的关键策略和构建激励机制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5.
恐怖小说是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从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上分析,发现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其巨大魅力源于恐怖与美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许多读者在理解简·爱的独特个性时,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人物:海伦·彭斯和伯莎·梅森.文章通过分析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以及和简·爱的相互关系,指出伯莎·梅森、简·爱、海伦·彭斯分别作为同-人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而存在.海伦?彭斯是超我的化身;伯莎·梅森作为本我,代简行动,是简的心理障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对1994~2008年<课程·教材·教法>所载物理论文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内容包括:物理论文内容分析、物理论文载丈量分析、物理论文引文分析、物理论文著者分析.旨在为后继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19.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主要反映了庄子在哲学、艺术、养生学、文学等方面的思想.《庄子》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大量研究表明,《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任增辉[1]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庄子·内篇》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认为《庄子·内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自性化的实现.奚彦辉与高申春[2]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庄子》中的自我观,并指出《庄子》中顺应的自我观对心理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朱童萍[3]从心身观、认知观、思维与语言、理想人格等角度探讨了庄子的心理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