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动词能投射自身的题元结构并与构式具有特定关系。Goldberg把动词和构式的关系界定为:增添,动态作用力,前提条件和同时进行的行为或动作。动态作用力就是动词的意义与构式的意义通过一定的动态作用力而把二者合为一的关系,分析动词与构式存在动态作用力关系背后的物理现实及心理表征时间等原因,以理解动词和构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Adele E.Goldberg(1995)把“构式”(Construction)定义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而其形式Fi也好,意义si也好,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推知。”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言学批判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构式语法使人们的研究焦点重新回到构式上来,主张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形义配对体,力主从完型和整体的角度解释语言。构式具有体验性,整合性,原型性,多义性,层级性,因语言而异,句法、语义、语用相融合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及功能的匹配,强调语言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运用的概括习得构式。传统教学语法中的词素、词、习语和短语、句型等都可以看作语法构式。本文在简单介绍了构式语法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式语法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的理论体系。其要点就是"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构式的意义独立于句中词语的意义而存在"。本文在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式语法研究在英语教学及语言习得中的指导作用,旨在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及功能的匹配,强调语言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运用的概括习得构式.传统教学语法中的词素、词、习语和短语、句型等都可以看作语法构式.本文以构式语法为基础,探讨了构式语法视阈下英语语法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构式的形式与表意特点,本文将汉语新兴因果构式"因为A,所以B"构式义概括为:以简约方式对原因与结果同时予以强调,文章区分了新兴因果构式中的原型构式与边缘构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构式的框式成分与结构变项的变化,用构式意义的承继关系解释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的原因。还根据该构式的表意特点描写与分析了构式在语篇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特别是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最后,深入到构式两个变项的语义底层,揭示了推动新兴因果构式生成的认知创新动力与特殊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9.
沈婕  吴钰 《考试周刊》2013,(43):35-36
构式语法理论是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原型,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语法理论。传统的语法理论主要采用模块式的方式分析语言,把形势和语义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但是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本文主要是对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的特点,它的优越性及不足作了相对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运用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口语中具有贬抑性否定意义的构式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具有理据性关联意义的构式群的演化发展过程和生成机制。以"爱XX"为例的构式通过动词的实例联接、隐喻扩展和子部分的继承性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以表达说话人或听话主观化否定评价意义或贬抑性感情色彩的构式群。"转喻"作为内部转化机制,贯穿于整个群的演化过程中。在转喻的作用下,一个构式从前一个构式的意义中"推导"出新的意义,并通过紧缩、剪切等手段实现形式上的创新,最终形成了新的构式。  相似文献   

11.
英语被动结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be型被动结构和get型被动结构。一般语法著作中,be型被动结构即"tobe Past.Partic ip le"结构论述详尽,get型被动结构即"get Past.Partic ip le"结构有述而不详。在英语语言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这两种结构外,英语被动意义表达的结构或形式颇为丰富,不论主动结构还是被动结构都可用来表达被动意义。常见且主要的被动意义表达的结构有八种,就其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性阐述,更深入地探究英语被动语态的全貌,于教,于学,于研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反义疑问句的实体构式及图式构式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两种构式的互补关系及整体统一性。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是各构式的基本组成要素,对三要素的分析清晰展示了构式的层级特征。低层级构式的共性整合出高层级的构式,各构式具有不同的能产性,层级越高,语义句法结构越抽象,语用功能越复杂。各层级的构式互为条件、在互动中构成统一的整体。揭示了反义疑问句形式与认知模型的对应理据。  相似文献   

14.
关于距离相似动因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离相似动因能够用来解释许多原型句式的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在计算语言距离时,如何确定相关的语言成分是一大难点,本以致使句式为例,结合生成语法的技术方法,论证了客体论元的完全影响义与表示“致使”的功能范畴有关,而非主动词。  相似文献   

15.
英语双宾构式的意义可解释为"给予",但真正意义还有其特殊性,且进入此类构式的动词形式并不单一,需要进行细致分类研究。然而构式语法本身对于语法结构多义性问题的解释比较困难。以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中的动态分析为核心,探究双宾构式的认知机制,并对中心语义和扩展语义识解,根据动态体验,得出某种图式形式的认知结构并用以分析进入构式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可A可B”构式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构式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构式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构式的制约,整个构式或表兼选或表限选.构义、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玉 《太原大学学报》2013,(4):77-80,100
基于语料库,采用多项显著共现词素分析法,对大量真实语料统计分析后发现,英语中使役构式对其动词词槽中的非谓语动词有选择性,不同使役构式所吸引的非谓语动词并不相同,证明了各使役构式有其独特的语义,并不能作为同义词进行相互替换。  相似文献   

18.
中动结构是汉语中普遍存在且又比较特殊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形式上表主动但在意义上却表状态,其主语NP经常由受事、工具、处所等论元角色来充当。本文即以转喻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聚焦汉语中动结构中主语NP的论元角色,关注其语义转移的运作过程,从语义层面解释其论元角色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20.
皖北方言的动词重叠式“VV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北方言"VV的"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话"VV的"句法表现。"VV的"中的"的"必不可少,"VV的"不能变换为"V一下(一会儿)",不带宾语,重叠形式的第二个音节不轻读,可以前加"别"或"没有"进行否定,不用于非现实情态,具有很低的及物性。"VV的"的基本语法意义是侧重动作行为的持续、反复,凸显动作行为的进行是其派生语法意义。除此之外,"VV的"具有生动性。"VV的"的某些句法特征与现有的关于汉语南北方言动词重叠的有关概括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