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这样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杨叔子: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而现在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堂上课文少选诗歌,  相似文献   

3.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4.
李翠华 《教师》2008,(4):80-81
记得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称为《诗》。在孔子的眼中,《诗》是具有多种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教材。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并称他的教育工作是“兴于《诗》”(论语·泰伯)。他说过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于“兴”的内涵,尽管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宋代学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  相似文献   

5.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兴”有不同的类型。兴是“诗缘情”理论的实践及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巫术思维的具体体现。探讨兴的原始发生可以看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子程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2):39-43,76
无论是论述诗歌艺术创作构思还是诗歌意境之创造,人们在论及兴时,多把兴局限于诗学范围之内。我认为,若从美学的角度讲,“兴”———这一古典美学范畴,应是审美领域中一个普适性的概念。将“兴”定位于审美心理范式之内,是关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其它审美领域的一个普遍性的心理现象。从这样的角度讲,“兴”应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夫之才把“兴”推崇备至,并把“能兴者”与豪杰相提并论,也把“兴”和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了起来。所以,认真地研究“兴”,发掘并赋予其新的美学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更大的学术视角来审视它的现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谷峰 《学周刊C版》2010,(3):171-171
实施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诗歌在感情教育、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下面仅就诗歌教学,谈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诗教论     
就“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及“兴、观、群、怨”的诗歌审美功能,对孔子的儒家诗教进行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12.
张戒继承、发展了传统诗学重“情”的诗歌审美生成论,认为诗歌审美生成离不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兴。基于此,张戒要求“情真”,“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同时,作为儒家诗教的继承者,他又以“诗言志”、“思无邪”理论对“情”作了规范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高频出现“水意象”。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繁杂多样.对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进行分类,可要看到一幅。水意象”系列图谱.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水与爱情、友情、亲情;二是水与漂泊、孤苦、忧思;三是水与豪情、豪气、豪放;四是水与哲思、理想、人文。结合“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价值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5.
<正> 艺术的功能是审美教育,即通常说的“寓教于乐”。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人的情感、情操、理想通过艺术感染而受到教育,艺术的感染教育是“潜移默化“。孔子论诗提出“兴、观、群、怨”说,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感染教育,“观”是看到美好的生活图景,“群”是可以协调群众关系,“怨”是不满社会恶习并加以抨击。这是说诗有审美教育作用。美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并且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为特征的审美对象。美术的审美教育必须具备商个条件:一是这个作品必须是美的,二是欣赏者的审美意  相似文献   

16.
王若懿 《教育》2008,(2):22-23
科研兴教走过了17年的发展历程。2008年元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十一五”科研课题负责人培训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研讨活动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有回顾,有总结,更多的是展望。从1991年,时任辽宁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提出“科研兴教”这个概念至今,“科研兴教”理念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较好地破解了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真正推进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的工作。 17年的发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教育的土壤,如何让它在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众多教育者们思索与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科教兴区”是各级党政部门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教兴区”,教育为本。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为本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春艳 《考试周刊》2013,(25):30-31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本文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出发,从"兴""观""群""怨"四个方面阐释了古典诗歌的当代教育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南昌教育》2007,(7):1-1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正在深入做好“两篇文章”,努力实现崛起新跨越,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全面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而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没有先进的教育。加强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南昌要崛起,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先行,科研要引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我市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都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向,增强“科研兴教”意识,加大“科研兴教”力度,要重点抓好“三大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与德育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情感的教育,它与德育的密切联系得到了古代儒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儒家教育很强调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兴、观、群、怨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礼乐。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礼乐二者的关系,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