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戏称自己是“闻字”的记。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建国以来残疾人中采访名人最多的记——张骥良。  相似文献   

2.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罩的某个特定事件.  相似文献   

3.
穆安庆 《青年记者》2009,(14):82-83
对名人的采访,除了具备一般的采访程序和采访策略的共性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采访策略和采访艺术。 采访名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采访名人,谈他自己本人经历的人生故事,包括自己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采访此名人,来了解彼名人(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的故事或特定时间和环境里的某个特定事件。本文要谈的主要是第一种情况,即通过采访名人,来采写其自身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4.
采访徐志摩的儿子:一面之缘,平等而视 我相遇的第一位"名人之后"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1997年3月,徐积锴携女儿女婿从美国归来,将2000多平方米的徐志摩故居数处房产赠送给故乡,请当地政府开辟为名人文化陈列馆.我得知,徐积锴十几年间曾经三回故乡,三访父亲故居,对老家有着很深的情意牵挂.于是,在以事件新闻的形式报道后,我打算作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再写一则人物专访报道.然而,我得知当地电视台为采录"潮乡名流"节目约请采访,却遭拒绝.  相似文献   

5.
如何采访名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人是因拥有某种化资本或社会资源而出名的人,比如歌星、作家、专家乃至一些高官政要。对于名人,记都想写出点独家新闻报道,写出名人身边受众所关心关注的故事,来提高媒体的吸引力。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知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十分重要,采写名人稿件过程中采访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根据自己的一些采访体会,总结了以下几条,与同行磋商。  相似文献   

6.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7.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8.
去河南日报采访,已经有些日子了。与杨永德社长交谈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给我们的印象是,做了多年宣传工作的他,话却并不多。当时他递给我们看的自己1997年度述职报告,只有3000多字,社办公室找来的文字材料也很有限。但我们接触的河南日报同志,反映却少有...  相似文献   

9.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0.
当一名记者,我们经常要面对名人。 采访名人,相对于采访普通群众,要困难得多,要完成一篇出色的名人报道更非易事。那么,我们怎样去和名人“对话”呢? 一、心理调适 一次成功的名人采访,是从记者的心理调适开始的。从采访普通人到采访名人,采访者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不卑不亢的心理,是记者采访名人的前提。 正确认识名人。有的记者采访名人自信心不足,面对名人,畏手畏脚,过于拘谨,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调动不了采访对象的积极性,打不开对方的思路。这样的采访往往索然无味,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和名人相比,普通记者也许没有做出他们那么大的成就,阅历也可能没有他们丰富,我们应该尊重名人和他们取得的成就,但名人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记者和任何采访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名人也不例外。而且,名人更非完人、超人,他在所在的领域可能学富五车、功成名就,享有崇高的威望,但对别的行当,他可能就知之甚少。因此,采访名人,我们大可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要树立与名人平等交流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名杰出的外围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在他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共翻译介绍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总字数达300多万字,数量与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被称为我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2.
77岁高龄的刘心健老人,是原山东省临沂地区文管会专职考古工作者.在他数十年的考古生涯中,最值得他骄傲和回味的,莫过于参与发掘和发现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前不久,刘老专程从现定居地河南开封来临沂市档案馆为其"名人档案"捐赠档案资料,笔者就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情况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3.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14.
王婕 《新闻战线》2012,(2):56-59
2012年元旦刚过,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记者对丹东市广播电视台"民生早报"记者刘彤进行集中采访,我是采访团成员之一。在白雪皑皑的鸭绿江畔,我见到了这位百姓口中的"泥腿子记者"——憨厚、寡言、稍显木讷的东北汉子。一辆蹬了11年的红色女款自行车、一个稍显破旧的采访包、一支老式采访机,外加两条腿,就是他采访的全部"行头"。15年来,他行走在田间地头、城镇社区,话筒一直对准百姓,笔尖始终圈点民生。跟着挑粪工挑粪,帮着菜农卖菜,在建筑工地与农民工一起扎钢筋,和环卫工人扫大街到天亮……为了写稿,他用自己的盒饭去换老乡家里的电;为了采访,他把自己累出了心肌炎。他很"轴",连洗头洗澡的日子都固定雷打不动;他很直,为了工作不怕冲撞了谁;他很"木",话不多,却在这座小城有着众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报社记者要采访作家刘墉,刘会先问:你做什么栏目,打算做多大版面?如果是电视记者采访,刘也会先问:节目打算播多长时间?问完后,他会按照自己把握的时间接受采访,差不多时就会打住,并提醒采访者:我回答的内容已经超过你的需要了,内容已经够用了,可以停止了!有人问他:这样做不怕得罪记者吗?刘墉说,我的时间有限,采访者应该尊重采访对象。记者事先不做"功课",来了以后再慢  相似文献   

16.
可贵的拒绝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新闻媒介报道了山东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被判死缓的事.然而奇怪的是,仅仅在他被捕前三个月,一篇由一位作家写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却堂而皇之地在一家颇有名气的文学杂志增刊上刊出.最近,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健撰文披露,早在三年前,胡建学就通过熟人专程邀刘健去采访,为自己脸上贴金,树碑立传.  相似文献   

17.
正八十开外的邓伟志称自己是"三八式",因为他生于1938年。可是更多的人却喜欢称这位曾担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的老人为"四多学者",因为他"发表文章多,被各大报刊转载多,新观点多,引起争议的多"。"邓三论"之初1960年,邓伟志从上海社科院经济系本科毕业,先是分配在上海社科院学习室工作,后调入中共中央华东局政治研究室学习组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社会和研究列宁思想。  相似文献   

18.
企业报的记者和基层通讯员能采访名人吗?回答是肯定的。只要敢字当头,多动脑筋,找好角度,采访往往获得成功。敢字当头。一次,我到四川奉节参加长江航运系统通讯员会议,在回程的船上,巧遇当时国家体委主任、国内外很有影响的新闻人物荣高棠。这个“大人物”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本能地感到,我一定不能放弃这送上门的“名人”。但又退一步想,我只是个《长江航运报》的特约记者,能“高攀”  相似文献   

19.
文教记者,免不了要和专家、名人打交道.采访他们的难度较大,写好也不容易.近几年我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甘苦参半,不妨以此就教于有经验的同行.知识:采访的生命用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对于我这样一个资历颇浅的青年记者来说,确是采访名家几撞南墙后"撞"出来的一句"警言".名家,自然具有相当的专门知识和专长.而记者则不一定具有专门知识,更谈不上象专家那样"专"和"深".新闻职业有训:"事先对自己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究竟了解什么呢?开始时认为只是这个人的年龄、职业、专长,而其中更多的还是采访对象的经历与事迹.1978年6月,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北  相似文献   

20.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