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等翻译是指导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原文翻译出与原文内容、意境、韵味对等的译文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从词汇,修辞,形式上赏析了李白的著名唐诗《望庐山瀑布》的二种译法,探讨译者如何成功地做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2.
李勍  何大顺 《科教文汇》2012,(22):146-148
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涉及读者反应及语言、文化背景等问题;新闻的独特性又决定了其翻译需有别于文学翻译等其他文本翻译。本文从新闻翻译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动态对等理论指导下,通过增译、减译和重组信息后的改译等策略,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同时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最大趋同的认知感受。  相似文献   

3.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4.
合同翻译是将英语翻译与具体专业方向相结合的一大翻译领域.翻译合同文本既要考虑到翻译相关的问题,又要考虑合同文本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在翻译文本时,译者应该完整、准确、专业地翻译源语言信息,并保持源语言信息和语篇风格不变.翻译合同文本也需要着重考虑其内容上的对等以及文本形式上的统一.美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下,翻译时要优先实现内容上的对等,而形式对等则是在达到以上对等之后的考虑项.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的内容及形式有所要求.因此,本文将功能对等理论与合同翻译相结合,在功能对等理论这一大的理论框架下探索合同翻译的具体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5.
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广告翻译指明了道路,即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而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辨别广告翻译是否达成功能对等。因此本文意在以整合理论梳理广告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的认知过程,揭示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其实是个基于认知的识解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产品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完全陌生的消费群体,因此广告语的翻译无疑将成为营销成功与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广告语的翻译来说,除了语义上的对等,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造。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译者必定要应用到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指导广告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的产品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完全陌生的消费群体,因此广告语的翻译无疑将成为营销成功与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广告语的翻译来说,除了语义上的对等,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造。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译者必定要应用到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指导广告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问世,很多学者尝试运用此理论来进行诗歌翻译的研究和探析。唐诗是中国文化的凝聚,讲究韵律的美感和遣词的凝练。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四个译本的韵律和遣词是如何实现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素芬 《科教文汇》2010,(13):137-138
自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问世,很多学者尝试运用此理论来进行诗歌翻译的研究和探析。唐诗是中国文化的凝聚,讲究韵律的美感和遣词的凝练。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四个译本的韵律和遣词是如何实现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2.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红梅 《百科知识》2021,(30):63-66
成语是汉语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是最能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今各国间跨文化交际十分频繁,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其他语言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对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汉语成语的翻译不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其中的思想和文化,以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交流.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学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动态对等给翻译研究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更加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要求翻译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的信息以获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等的阅读理解程度.本文立足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西游记》俄语译本中所翻译的汉语成语,探究有效的汉语成语俄译方法,试图在翻译汉语成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文化交际途径,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王慧 《科教文汇》2008,(20):256-256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习俗、宗教、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时,译者有权利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受众,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删。“增”或“删”的翻译手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习俗、宗教、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时,译者有权利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受众,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删。"增"或"删"的翻译手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冯超 《科教文汇》2008,(23):251-251
保持原作的风格在翻译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译文能否逼真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实际上也就是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对于翻译标准,有人这样定义:“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由此可见,本文试从三方面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语体风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08,(12):236-237
莱思(K.Reiss)是德国翻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从语篇类型学的角度研究翻译,认为语篇的主要功能为传意、表情、召唤,主张按语篇功能划分翻译原则与批评标准。汉斯·J·弗美尔(Hans.J.Vermeer)是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创始人之一,认为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并非仅仅靠语言学就能解决。他摆脱了以追求与原文对等为目标的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的委托,结合翻译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原文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克里斯蒂安妮·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把翻译按功能区分为文献型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型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提出了忠诚(loyalty)原则,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译者在译文中要传达原散文作品风格的神韵,应该全面把握原作的风格,并在文化层次对原语和目的语的风格上作对比研究,进而确定译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