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楞次定律.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和分析能力,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掌握楞次定律.教学的难点是使学生理解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阻碍”的含义.楞次定律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如何处理楞次定律的教材,几年来一直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教师强调通过探索实验得到楞次定律采用这种做法时,常把教材中学生实验部分的“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分组实验提前做,或者学生独立实验,分析、讨论得到楞次定律,或者教师做些提示、讲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这种做法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愿望是…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基础知识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结合《楞次定律》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了得出楞次定律 ,教材上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如果把这个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亲自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研究总结出楞次定律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  相似文献   

3.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教材在这节内容一开始就从条形磁铁相对螺线管运动的实验中,直接给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变化,接着阐述了楞次定律,并没有做详细的分析或论证,使得教师在处理这节内容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讲,而学生却不得要领,对楞次定律既不可能有什么本质的认识,也不可能有什么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4.
韩波 《考试周刊》2007,(20):105-106
电磁学中“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授课时应把握住这个难点分析“阻碍”的确切含义,从“阻碍”的几个行为表现去剖析,以使学生全面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突破难点,领会楞次定律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5.
楞次定律是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普适规律,是电磁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的基础。它是电磁感应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该章的教学难点。课本是从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出发,通过四个演示实验,经过分析推理、总结归纳出楞次定律的。这种方法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由于楞次定律内容概括性强、词句含蓄深奥,学生不易理解。而且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生电流方向时,又不如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的条件明朗,方法简便,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上述情况,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应设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这一规律,使他们通过具体、形象的东西去把握定  相似文献   

6.
曹立 《山东教育》2006,(7):98-100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演示实验一学生观察实验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一讲解例题一课堂训练一课后巩固。在通常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楞次定律”的探究采用的是表格法,即收集原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感应磁场方向、感应电流方向等多个研究变量的信息,然后分析多个变量的关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  相似文献   

7.
楞次定律在高中《电磁感应》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学生学起来抽象难懂,教师讲授也较困难,因此做好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按教材的演示方法,我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有几点不足。  相似文献   

8.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楞次定律中描述到的“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从导体和磁体间相对运动的角度去分析(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同时,辅以实验去说明。  相似文献   

9.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楞次定律中描述到的"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从导体和磁体间相对运动的角度去分析(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同时,辅以实验去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楞次定律的应用就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点,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没有弄清其物理的本质,许多学生“依葫芦画瓢”,但“葫芦”毕竟不是“瓢”,所以总是事是而非、似懂非懂。下面笔者就“楞次定律的推广应用”,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探索和体会。1楞次定律的推广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通过楞次定律我们可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得出楞次定律的另外两个表现形式:①阻碍物体间的我们相对可运以动就;以②书改上变物体的形状。的实验…  相似文献   

11.
周丽娟 《物理教学》2022,(11):33-34+42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对传统的探究楞次定律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把复杂、多变的实验现象用图象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细致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进而深入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杜跃忠  姜芳 《物理教师》2000,21(4):20-21
楞次定律及应用是电磁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和探索实验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介绍的三个实验,能够较好地突破关键,使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又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1自绕线圈探索推导楞次定律 教材推导楞次定律演示实验用的是线圈与灵敏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如图1),然后将磁铁N或S极插入或拔出,根据指针偏转方向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再找出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通量的阻碍关系.这个实验虽然使用大型演示灵敏电流表,但对于离得较远的学生看得还是不很清晰.若将这个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并自绕线圈,…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师生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 ] 。本文以“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为例 ,介绍作者如何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 ,使磁场、电流形象化 ,物理过程动态化 ,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思考 ,达到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1 )通过演示实验及多媒体模拟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使学生明确楞次定律是判断感电流方向的有效方法。(2 )利用多媒体手段 ,帮助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3)培养学生在…  相似文献   

14.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楞次定律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时,往往出现相反的结果。主要是他们对楞次定律中“阻碍”和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没有理解,以致学生在运用时,不知不觉地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为核心,剖析其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楞次定律。例1、如图一所示,矩形线框abcd的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当线框的ab边在da、cb边上向右滑动时,确定ab边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解:(1)…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正逐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CAI课件,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自己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楞次定律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是电磁感应内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为学习自感、涡流以及交流电所作的知识准备。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楞次定律的常规教学中,教师都是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找出实验规律,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最终达到…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思想 中学实验室现有的楞次定律演示仪是用铝制的圆环(图1)制作的,这个仪器装置便于携带但不便于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因圆环太小,教师不便于操作,学生(尤其是后排学生)也看不清楚,且相对较重,从而使演示效果不太明显.为增强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笔者自制了楞次定律演示仪.  相似文献   

17.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是电磁感应一章教学的基础和难点之一,为使学生迅速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发展各项物理能力,笔者认为应从楞次定律的新课教学模式、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的基本教学内容、拓展楞次定律的阻碍含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刘晓雁 《新职教》2000,(6):41-42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电磁学这篇的重点和难点,其关键是楞次定律中的“阻碍”思想,既辩证又抽象。也正因为如此,楞次定律的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重要良机。其中,演示实验是教学中化解和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如果对每个演示实验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比较深  相似文献   

19.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这一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讨《楞次定律》的教法,很有必要,本文仅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学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在应用楞次定律解题过程中避免常犯的错误,介绍一点做法。一、承上启下,引出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20.
1教学设计的思考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