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家庭环境中主观变量对学业成败的影响─—对千名中小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戴斌荣盐城师专最近几十年来,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问题不只是教育学的研究课题,更成为社会学界、心理学界、教育社会学界乃至全体人民所热切关注的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家庭环境往往是指...  相似文献   

2.
马红 《青海教育》2005,(4):11-11
中小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是其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小学老师,不仅要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新焦点。由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知识贫乏、心理素质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和生理发展较快、心理发展缓慢等问题,形成了带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心理现象”。一、中小学生“心理现象”产生的必然性。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尚未进入课堂;在中学,除上海等先进地区近几年开设课程之外,至今国家仍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定与教材,学生不可能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之俱来的心理偏差就在意料之中。二是家庭过分溺爱或缺少关怀,学校关爱不够,奖惩不当…  相似文献   

4.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薛浩 《江苏高教》2005,(3):90-92
高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生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或长或短时期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低谷”,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医学家把健康称为人体“第一状态”,把身患疾病称为人体“第二状态”,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又叫“亚健康”。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表现为“一多三少”,一多是疲劳多,三少是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多在20~45岁之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加重的缘故。如果对亚健康无动于衷,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亚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7.
每月谈     
“亚健康”不能小觑 王瑞云 某天我去医院就诊,一位主任医师很认真地告诉我,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的“亚健康”症状相当普遍而且很严重,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很大的潜在威胁。   什么叫“亚健康” ?问题真有那么严重 ?我有些不以为然。经他详细介绍,作为一个教育的工作者,我竟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麻木不仁,真该感到羞愧……   “亚健康”一般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虽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为确切掌握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某市在重点中小学随机抽取初二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亚健康”状…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成长与生理成长是相匹配的。但有时候,它们又不太一致,有的人心理发展明显滞后于生理发展,有的人心理发展则又明显超出生理发展水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个小孩“别看他年纪小,但是很懂事”,这所谓“年纪小”,就是说他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所谓“很懂事”,就是说他心理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9.
生命·青春     
生命与健康远离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指人虽然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自我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为“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虽然亚健康不属于现有的已经明确病因和定义的疾病,但它会诱发这些疾病。因为在亚健康状态下,人的免疫功能将大大降低。亚健康也往往是一系列疾病的前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相似文献   

10.
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被心理学家称作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或“第二次反抗期”。这个时期,学习的压力,心理生理产生的变化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有点不可控制,他们的观点看法往往与成人产生矛盾。这个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期往往使孩子产生诸如迷恋网络、厌学、早恋等一些让我们感到很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高压打骂的传统办法往往不能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1.
沈扬东 《广西教育》2004,(11A):9-10
马加爵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太沉重。为什么一个在小学、中学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即将大学毕业时沦为杀人不眨眼的校园恶魔?他被捕后给家人的信中又为什么对十三叔特别感恩?为什么一名同学只因曾为马加爵打过饭就幸免灭顶之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但依靠自己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教育先锋心理服务”网站为教师提供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笔者最喜欢的栏目“班主任心理工作手册”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很有帮助。学生的心理值得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关注,而这两方面相关的内容您都可以在“学生心理在线”网站找到。“轻松一刻”使您放下心中的负担;“中小学心理”帮您掌握处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技巧;“教师心理”帮您正确审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家长心理”体现了“教育孩子,也是…  相似文献   

13.
刘晓明 《班主任》2023,(12):57-60
<正>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自杀、自我伤害、抑郁、焦虑等问题不断被媒体报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媒体在分析这些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时,常常会将其归结为“缺乏心理承受力”“经不起挫折”,常常呼吁要开展挫折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当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简单将其归纳为“心理承受力差”或“经不起挫折”也不尽然,因为挫折是无法避免的,影响挫折的因素也是多端的,况且生活中不可能处处如意,适度的挫折也是成长的维生素。因此,  相似文献   

14.
心理“断乳”是相对于生理“断乳”而言的。生理“断乳”沿袭着自然成熟的规律.阶段性比较明显。心理“断乳”没有明确的界点,但有体验标准和认同标准。调查表明,在我国。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生理发展、智育教育的认同度很高,对心理“断乳”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使得中小学生生理“断乳”提前与心理“断乳”滞后的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明显,心理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和情感类问题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年中、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人们往往四处打探今年的作文题目是什么?这无比直观地说明了作文在语文学习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关注不等于热爱,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作文往往是敬而远之甚至望而生畏,即便有一些所谓的经验或套路,其实也离作文本身的要义太远,距新时期“八股文”更近。长此以往,写作这样一条本该风光...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愈来愈显得重要,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国人口的生理疾病有人过问,也有地方治疗。但是心理疾病却无人过问,往往被人们忽视。最近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结题鉴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对全国各地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79.4%,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心理基本健康的比例是82.9%,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高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与自身发展,课程改革呼唤  相似文献   

19.
所谓“特需生”是指或思想上不求进取,或学习成绩较差,或纪律涣散,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往往表现出的是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违反校规校纪,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逃避劳动……他们常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学的冷淡和歧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自尊自信,失去了羞愧感,产生心理异常。研究“特需生”,转化“特需生”历来是学校、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要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杨春成所谓“注意力”的问题,有些教师只把它当作“纪律”的问题来看待。这是不妥的。“注意力”的问题,更应该从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去解决。“注意”本来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具有选择性和排他性,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