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从颜元教射谈起龚德明清初教育家颜元,一天带其学生到野外练习射箭,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而学生中最好的是六箭仅中两箭。因此,学生都称自己的老师颜元是「神箭手」。可颜元却低头不语,闷闷不乐。学生问其故,他感叹他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做一个好教师,...  相似文献   

2.
颜元的自责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倡导研究实际问题,强调亲身“习行”,不赞成理学家空谈义理和“静坐读书”的修养方法。有一次,颜元带领学生到野外举行射箭比赛。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学生们一片喝彩声。参加比赛的学生们都一一射完后,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也才只射中两箭。大家都称赞颜老师是“神箭手”。可是颜元却闷闷不乐。他感慨地对学生们说:“今天射箭比赛,你们射得都不如我,我深感内疚啊!”有个学生说:“老师的箭法,我们当学生的怎能比得过呢!”颜元心情沉重地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教你们射箭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可是你们仍没有我射得好…  相似文献   

3.
颜元所倡导的实学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他对人才认识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根本。颜元的人才观中渗透了全面发展的内涵,他认为“通儒”之才和“专门”之才都可称为圣贤,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面,颜元认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并且他认为“习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颜元教学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元是清初知名实学家 ,也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为了培养能够辅世济民的实用人才 ,颜元不仅对教育内容做了苦心孤诣的改革 ,而且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一、远其志而短其节颜元所处的时代 ,学校教育基本都围绕科举考试这个指挥棒运转 ,其动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功名富贵。颜元反对科举 ,鄙夷八股 ,戮力实学教育。他要让学生努力向学、刻苦自强而不辍 ,并认为也需要让学生产生动力 ,于是就采取了“远其志而短其节”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以使其好学、乐学。颜元说 :“学贵远其志而短其节。志远则不息 ,节短则易竟而乐。”① 远其志 ,就是鼓励…  相似文献   

5.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从1658年开始设学执教,到1704年逝世于习斋学舍,其教育生涯长达47个年头。40多年的辛勤耕耘,颜元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成就了一个学派,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使中国的学校从“理学教育”和“科举教育”中解放出来,成为培养实用人才的基地。  相似文献   

6.
关于颜元的思想倾向和阶级性质,梁启超和候外庐先生早有论述。梁氏认为颜元“对旧思想之解放,最为彻底”,“在诸儒中尤为挺拨”。①候老更进一步肯定“他是中国十七世纪思想界的一支异军。他在当时启蒙的人物中,对于理学的批判,比王、顾、黄三人更加彻底,毫无保留。”②近年来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不能称颜元等为启蒙思想家,认为他们的思想只是“地主阶级开明思想而已”。③还有人认为颜元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  相似文献   

7.
颜元生活在商品经济萌芽的明末清初,他一反传统儒学“重义轻利”的思想而提出既重义又重利的思想。针对宋明理学教育的空虚无物,他提出了“实学”的教育思想,从而他的教育也突出表现出工具性价值取向。颜元的教育价值思想比较全面,不但重视教育的理性价值,而且更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对颜元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9.
颜元使用概念比较混乱,难于把握,有时他把道称为事或物,有时又把事或物称为道。他的“理气融为一片”也很费解。章太炎说他“概念抽象之用少”(《訄书·颜学》),这是事实。尽管如此,颜元的思想还有路数可寻,他也还是有一个哲学体系,虽然他可能并不自觉。颜元著作多次提到“体用兼全”(或“体用兼赅”、“体用兼优”),在我看来,这个命题是他哲学体系的中心环节,把握了这个中心环节,我们就可以把他哲学体系的各个方面联贯起来,就可以把他与佛  相似文献   

10.
颜元是清初知名教育家、思想家。虽然其师友的事业及影响多不如他,但在颜元的成长过程中,众师友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对其师友做一番考究,对研究颜元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颜元教育哲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实学教育家。他在对宋明理学静坐讲读、潜心体悟进行批判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颜元的教育哲学思想即“理气一元”的人性论观点、“理在事中”的知识论观点和培养“君相百职”的理想人格论观点,彰显了其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学发展新方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颜元作为教育家,他有着"教以济养,养以行教"的教育经济价值思想。他提倡事功教育,反对空疏无用的讲读,主张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教育方式上,他重视习行,主张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颜元教育经济思想的根源是他的重利观念。颜元的教育经济思想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该书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负责人陈山榜先生撰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章,内容依次是:身世与家事、业师与朋友、设学与执教、东寻与南游、著述与创作、颜元学术思想概论、颜元的政治思想、颜元的经济思想、颜元的义利观、颜元的军事思想、颜元的礼仪思想、颜元的崇儒思想、颜元的哲学思想、颜元的人性理论、颜元的教育目的论与培养目标论、颜元教育内容论、颜元教学方法论、颜元的师道观、颜元的性教育思想等。作者认为,颜元去世后的近300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尽管颜元的思想不失为当时的一个学术高峰,但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已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惟其思想方法,仍多可借鉴,这也是作者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作者在书中从较广阔的视野对颜元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全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颜元的经世致用教育观李继秀颜元(1635-1704)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十七世纪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之一,中国古代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百家争鸣中的教育思想代表。他以“实学、实体、实行、实用”的经也致用教育观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既总结和...  相似文献   

16.
颜元是我国明代进步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刻苦耐劳提倡实习劳动的实干家。他重视实际事物,办学处处从实事实用出发。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只有通过习行实践,才能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颜元反对静坐读书为求学的门径,而提出“时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两三次,终不与我  相似文献   

17.
颜元“习斋”名号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元是十七世纪中国知名的思想教育家,他涉猎广泛、打破传统、讲求创新,力主习行、主动的教学思想。作为标志,他将书斋号以及主办的学校由"思古斋"改为"习斋",之后实践于漳南书院。现考释颜元的名号"习斋",探究其由来、内涵及形成因素,有助于深入解读颜元教育思想的转变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15日至10月l7日,我校举办的“颜元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接待中心召开。颜元(1635-1704年)是我国清初重要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他的教育主张和实践活动对后世特别是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20.
说起来这是四年前的事了。栽在本校担任六年级班主任。这班是个“混乱班”。上课的时候,许多儿童不听教师的讲课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谷光灼还用泥土捏个娃娃在座位上哭乖乖、哭儿子,引得同学发笑。下课后,有的儿童常常用纸折成纸箭,对着同学右手一扬,把纸箭放出击,叫他招镳,有的儿童叫同学是自己的徒弟,要他做这做那,常常发生纠纷。全班48个学生,有一半语文成绩不好,有四分之三算术不及格。作为一个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是多么的着急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