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线课程是新型的教育模式。为了主动适应数字教育形势,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推进课堂革命,也为推进全民终生教育,“实用英语”课程于1年多的建设后在学生中做了基于“语言学习基础,在线课程资源,信息化水平,在线课程开展情况、体会与建议”五个维度,24个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初见规模的“实用英语”在线课程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需进行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当下的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蔡铁权 《早期教育》2006,(2):I0003-I0003
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种范式的转换,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而当代课程理论人师派纳等人提出的“概念重建”,宣告了“课程开发”时代的终结,替而代之的是“课程理解”时代的开启。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课程不是所“开发”的东西,而是所“设计”的东西,所谓“课程编制”无非是指“学习经验的设计”。而对于“设计”来说,重要的是“同情境的对话”。这样,同客体对话、同自身对话、同他人对话的过程正是“设计”的本质。而这种不断地“设计”的轨迹,正是创造着课程。  相似文献   

3.
实践与理论都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表”到撰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有效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提高课程实施能力,我们在对学校课程进行九年一贯规划的基础上,组织与培训教师撰写《课程纲要》,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有序地推进,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基础教育是科技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和成果变为“学校文化”和教师的操作指南,作为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学德育…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负效应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决定,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实施“三级课程体系”的序幕。不可否认,近几年来,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许多学者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类型、开发程序、课程资源、支持系统和教师权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我们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在看到校本课程开发成绩的同时,必须冷静思考其负效应和根源,从而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制订相关对应政策,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关注差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主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成绩,如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手段,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彭舂花 《上海教育》2014,(4):117-117
我校基于学生成长需要,聚焦以“三类课程统整”为重点的课程校本化建设,认真梳理、完善、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搭建“崇德敏智”学生成长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课程统整”,努力实践三类课程之间有效的“纵深入”与“横跨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8.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的课程研究目前在研究的取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西化”和脱离实践的研究态度,课程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取向,一是立足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突出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特点,避免课程成为“他人”研究的领地。  相似文献   

9.
今年浙江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环境,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互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即课程”。因此千方百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丁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教师课程参与”的理念是对教师在课程活动中应有作用的重新认识,是对教师单纯作为“课程传递”角色的否定。从对“教师课程参与”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揭示教师课程参与的动因,提出促进“教师课程参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其价值在于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贯通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课程建构逻辑是课程内容筛选、架构与组织的法则,“幼小中大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逻辑在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内外融通,追寻课程最大化累积育人功效的实现。为此,“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需要坚持素养导向,以目标统领“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优化素养模块,以大概念凝聚“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强化素养认知,以认同力量驱动“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立足素养发展,以评价机制促进“一体化”美育课程建构。  相似文献   

13.
化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也提到,普通高中课程努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临床”教师教育理念对教育硕士课程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颠覆了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师教育课程建构模式,形成了由课程主导系统、支持系统、评价系统三大系统有机整合而成的“临床”型课程建构新模式,鲜明地凸显出以“临床实践”为核心交织安排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课程、重视临床伙伴关系和教师教育者团队等课程支持系统的建构、通过外部“临床标准”和实践取向的内部评价为课程导向及提供保障等特征。美国“临床”型教育硕士课程建构模式对于我国推进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尝试建构以“临床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构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社团建设、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评价改革是我国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的可能路向。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各类型高校产生广泛影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合难问题成为改革痛点,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开展。基于课程场视角的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实践处于心理场和环境场两大场域之中,其动力是多元的。破解“课程”“思政”融合难,应从促进环境场和心理场的和谐互动着手,其有效途径就是以课程思政促进专业与课程规划,引导师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吻合;遵循教研评价规律,创新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以课程思政反哺教师教学,推动教师形成专业自觉;深化对课程思政本质的认识,引领师生实现价值寻根与价值自觉。  相似文献   

16.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对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为此,由国际课程促进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dwmcement of Curriculum Studies)决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日前主办了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  相似文献   

17.
中专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针对目前我国课程与发达国家教学标准相比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宗旨,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用教学”的意识,针对上述情况,配合我校《“三主”教育模式》实验,我们就中专数学“课程开发”进行了探索与实验。  相似文献   

18.
构建符合时代精神融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课程体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课程观,树立新型的、开放的大课程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念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的课程观:倡导课程综合化;(2)开放的课程观: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权力;(3)大众化的课程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4)发展的课程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5)适应性与可选择的课程观:倡导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  相似文献   

19.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其实施建议中首次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资源”、“为什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及“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存在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