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越大。由于“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影响,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有的教师对待年幼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2.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就越大。然而,反过来想一想,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让它苦口呢?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3.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就越大。然而,反过来想一想,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让它苦口呢?把驱除蛔虫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数理化》2005,(5):23-23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学海无涯苦作舟”,它强调了学习是无止境的。可“苦”的事情,人们又大多是不太愿意去做的。  相似文献   

5.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说“苦”     
人们常说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苦”字当头,统领了生活中的各种感触。苦有苦的独特之处,没有苦做参照,就衬托不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滋味了。至于“苦尽甘来”等则一步步从味觉领域提升到人生境界了。我自小与苦做伴,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也就不怕吃苦,甚至颇爱吃“苦”。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熟悉的几种“苦”。  相似文献   

7.
谈教与学中的“苦”与“乐”曙光中学曾桂梅针对当前一些学生怕学、厌学以至弃学的现象,教育界陆续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比如“愉快教育”,JIP试验所进行的学生主体参与的试验以及海淀区28校科研群体总结出的“和谐教育”等等,这些经验都是成功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8.
“哟”读“yo”吗?————山西/高瑞光“哟”是常见字,也是常用字,然而,长期以来,对它的读音,人们却莫衷一是。有人将它从“药”读作“yao”,也有人将它从“约”读为“yue”,还有人将它读为“you”等等,但是,多数人仍按照习惯把它读成为“yo”。...  相似文献   

9.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有人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此口号的提出,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但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即使过上富日子,也要苦孩子。现在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优越的家庭环境使有些学生依赖性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  相似文献   

11.
李壮  刘兴奎 《教育家》2004,(10):64-64
近几年来,灌南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县”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三苦、三不苦”的办学精神,克服财源较少、财力不足、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自然灾害频繁等困难,逐年加大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强化资金管理,为加快我县“科教兴县”步伐做了大量的后勤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反教育”种种知义正如唱曲的不鼓自己的倒掌,卖瓜的不在招徕顾客的同时又说瓜苦一样,教育人者总不该来个“反教育”吧.可时下里,“反教育”现象却屡见不鲜:国旗在庄严的音乐声中冉冉升起,学生肃立行注目札,可教师却或背手巡视,或三至相聚窃窃私语,甚至打...  相似文献   

13.
勿庸置疑,学习是件苦差事,古人就有“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骨”之说,当然这些作法近乎自虐,不足为取。通常,我们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由“苦悲入手”,没完没了的作业习题,各种各样严格的要求,天天要加班加点……孩子累得苦不堪言,难怪进入大学的许多学子再也不想碰书本,甚至把书撕得粉碎,由“苦悲”进入学习就是把人生无尽的阴霾过早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14.
吃苦是一种美德,好像一个人没吃过苦,就不曾来到世上一样。平时不说挣钱,而说苦钱——“苦”在这儿作为了一个动词,而在往常它却穿着名词的马甲。小时候,老师一直培养我们要有吃苦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虽然参照物的嬗变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但更说明苦这杯酒(哦,苦酒)有了更稠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下午,我高高兴兴地去找表味,可她却发烧了!怎么办啊? 我把邻居刘阿姨找亲了.刘阿姨拍了一下脑袋说:“对了!上次我家孩子生病,大夫给了一种叫“爱德儿康”的儿童专用感冒药。“说罢便去取来了药。表妹拿到药,说:“外型还挺好看,是不是很苦啊?”“这是哈密瓜啸儿的,一点都不苦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浅议“苦教”左杨生“苦教”之说日盛于不少的中小学校,有些学校还将其定为校风之一。何为苦教?见仁见智,多有差异。就笔者所知,有两种苦教颇有代表性。有的学校领导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老师须不怕苦。因此,他们要求老师详写教案、多布置作业、作业要全批细改...  相似文献   

17.
墨丽 《作文》2024,(14):24-25
<正>“苦”和“答”这两个字看似和植物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造字之初,它们也指植物。“苦”的金文写作“■”,上面是“艸”(■),表示这是一种植物;下面是“古”(■),表示读音。“苦”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叫作苦菜的植物,可以清热解毒。因为这种植物味道有点儿苦,所以,“苦”字引申为味道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关“苦吟”诗派诗论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论析和探讨。中、晚唐的“苦吟”诗派的理论表述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背景。除了社会现状和诗歌发展阶段的因素外,诗人潜在的“自苦”意识是其深层的心理依据,而这一心理依据是与中国文士的传统人格观念密切相关的。在中、晚唐“苦吟”诗人的作品中,在关于“苦吟”的诗论以及唐代诗歌创作论的演变中,这一特点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吴昊辰 《教育》2007,(8S):24-25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自古以来,望子成龙的期盼让无数父母为了儿女的前途倾其所有。有调查显示,我国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正在逐年递增,甚至已经超过住房支出。而在所有有关教育的投资中,让孩子出国留学可谓是大多数人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潜力股。  相似文献   

20.
一 学习究竟是苦的还是乐的?有人认为是苦的,主张“苦学”。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苦学的典型观点。于是“头悬梁,椎刺股”等苦学事例,长久流传。有人则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主张乐学,寓学于乐。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代人们提倡“愉快教育”,将上述古训修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