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注唐卡的人越来越多。唐卡文化是如何传播的?笔者认为唐卡文化通过三个途径进行传播,从寺庙到家庭,再从家庭到商业,分别依靠不同的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播方式。本文分析了唐卡文化传播的影响,帮助人们了解唐卡文化、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唐卡文化。  相似文献   

2.
休闲体育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必须遵从文化扩散与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本文主要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个层面入手,研究休闲体育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
《四川档案》2014,(3):55-56
<正>1引言文化传播,主要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或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或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文化传播也可称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从文化传播视角观察校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即是把校史资源视作一种历史、知识、文化的传播源,是将校史的原始记录性与传播性并列,通过整合校史资源,实现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或批判、吸收、凝聚、升华大学精神文化,为实现大学战略目标服务。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群体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人人都是传者和受者.群体传播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网络新闻信息传播成为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个人化、社交化、社会化和娱乐化等基本特征.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新闻价值观、网络平台利益驱动、新闻报道实践方法等原因,UGC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着虚假新闻、标题党、新闻侵权等问题.本文从传者的新闻素质、用户的法律意识、网络平台、网络推手、自媒体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实现UGC网络新闻信息健康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瑶族档案文化传播是指瑶族档案文化通过个人、群体、组织、大众等媒介或路径进行扩散和传播。其传播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瑶族档案文化传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主体、内容、对象、途径、目的、效果;二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研究其体系构成有利于达到其传播目的,实现瑶族档案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国际互联网络空间的文化现象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从90年代开始,国际互联网以空前的速度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的进程。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粉墨登场,网络传播活动的出现促进了网络文化现象的出现。本文认为,网络空间的文化现象的产生是建立在传统的受众获得了空前的传播自由以及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的巨大自由度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是一种群体化、多元化、多层次和极具创造性的文化形态。根据网络文化的这几个特点,可以对网络文化分别进行分类。本文对根据网络文化的群体化所区分的两种文化形态——网络媒介文化和网络亚文化群体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大众文化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命运及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徐媛 《青年记者》2020,(5):91-92
新媒介技术为科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建构提供了载体、工具和空间,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重塑着中国科幻的内容生产、传播路径以及意义体系。其直接结果是科幻热率先从科幻迷群内部突破,逐渐扩散至互联网以外的其他领域。本文从网络迷群和仪式传播视角,探究媒介化时代中国科幻的内容生产模式和传播特性,以及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和共生中,科幻文化所呈现的多元形态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与文化的传递、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传递是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读。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部分人群到另一部分人群、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流动。文化的传递、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得以积累、交流,并不断创新、日益丰富的基础。文化的传递、传播同时也是人对文化的一种分配和享受,是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互动,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乃杰 《兰台世界》2007,(6S):55-56
1.化对档案工作行为研究的意义 档案工作既是化的贮存、延续、传播,也是化选择、吸收、加工,档案工作群体既经过了社会化发展的传递历程,又经受了化传递历程中的心理净化。因此,从服务与化的功能来分析档案工作与化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档案工作保存、传递了化,化又孕育了档案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化,作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与延续,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先人给予后人的宝贵财富。客家化不仅具有中原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化面貌。客家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化的眷恋。从19世纪50年代起,便有许多学开始关注客家问题,开始研究客家化及其他方面的相关问题。而关于客家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深深地吸引了国内学,更多的是吸引了无数的国外学及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士。将有关客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客家化的相关内容资料做一个归类整理,建立并健全客家化档案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迷群受众是当前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受双方日趋平衡,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网络迷群群体在文化实践参与程度上有了极大提高。网络迷群以聚合和流动的个体诉求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场域中参与聚集,运用互动与分享交流和传播信息,生产衍生文本和消费文化产品,并进行身份认同,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迷群群体在大众文化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档案信息传播受众研究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信息的传播,指的是通过档案信息的交换,或把档案信息分配、传递流通给一定的接受,实现档案信息活化与共享的过程,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受众,亦即档案信息受传,它的状况是决定档案信息传播范围、方式、方法、程度、效果的活的因素。档案部门要把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受众研究提到日程上来,研究受传的形成条件、地区和行业分布、具体职业分类及其工作活动的特点;受传的化层次、心理特点、档案知识;受传的数量;受传的群体变化及其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13.
任玮 《新闻世界》2010,(4):82-83
本文主要研究跨地域文化群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不同媒介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调查发现,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受访者在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时,受到熟悉程度的影响,在传播"本文化"与"他文化"时会选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传播媒介。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拟态环境"效应,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个体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受到象征性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反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而不通"就是一个巨大的情景反讽。文章从符号学的反讽原理入手,探讨了"传而不通"的反讽时代背景,分析了信息时代"传而不通"的原因,从反讽文化反思"传而不通"的反讽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17.
孙霁 《今传媒》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孙霁 《报刊之友》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华元典“朋”字从贝币之意发展至友谊之“朋”,具有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文化意蕴,既体现于“朋”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意义,又拓展至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在人文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友谊之交”。“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符号理念,也是传播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从“朋”之溯源及文化意蕴来看,“朋”之“友谊之交”源远流长,呈现出从连接到交融再到维系的历时性传播特征。同时,“朋”文化主要关涉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意义结构,各环节关联紧密,共同形成“朋”文化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该过程亦即文化的认知、对话与接纳的认同过程,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曹正文 《今传媒》2010,18(10):85-86
视觉文化是构建个人、群体或者国家的整体形象的重要元素。近些年,广西在视觉文化传播上呈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亮点,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全面观照、市场经营、名人效应等传播手段是提升广西的形象视觉化传播的较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