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宇阳 《出版参考》2015,(13):33-34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成立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阅读对纸本文献的冲击,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议题,在这个历史前提下,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的成立无疑为学术出版的正规化发展和学术精品的建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联盟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众书网、人大数媒联合发起,旨在促进中国学术出版规范体系建设,实现我国优秀学术成果数字化、集约化、国际化传播,推进中国学术精品"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际惯例,出版分为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服务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出版的范畴.中国的学术出版创造过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及至近代,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出版迎来了新的美好时代:全社会的知识需求旺盛,学术产品供应与学术产品消费双向增长;学术产品的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当代中国研究引发热潮;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快速提升.学术出版机构只有恪守用心、专业、创新、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明天,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的学术不端问题已引起多方关注。为有效防范日益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中国正积极加强学术出版伦理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论文从学术出版伦理宣传教育、学术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学术出版伦理技术手段建设三方面阐述了中国近年来的学术出版伦理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4.
任娜 《采.写.编》2023,(6):125-127
在全球学术资源共享发展的今天,地方出版社在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坚持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发展地方学术资源、促进中国学术的传播和发展,如何践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学术出版的发展变得愈加重要,也愈加迫切。本文结合国家有关出版政策规定提出了加强学术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地方出版社学术出版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地方出版社学术出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学术出版是专业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编辑创新的角度考察学术出版,尝试从学术出版的特质和价值、中国学术出版呈现的状态、中国学术出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升我国学术出版质量和水平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学术出版是重要的出版类型,它满足了社会对创新知识的极大需求,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国学术出版具有规模巨大、学术出版工程迭出、学术译著出版长盛不衰、中外学术互动、出版合作日趋密切等发展优势。同时,也受到了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数量与质量的发展严重不平衡、专业化水平低、学术出版规范严重缺失、学术评价体系紊乱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繁荣中国学术出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学术出版的专业化,着力提高学术出版门槛;重新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分类标准和知识分类体系;培养专业的学者型、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谱系来看,其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是一体两面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学术出版的形式重塑世界思想格局,在世界思想的普遍性话语中,凸显中国思想话语的普遍性维度。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就是中国思想"走出去",通过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参与世界思想格局重塑,是建立在充分吸收中国优秀古典学术成果和"引进来"的优秀学术成果之上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重塑世界思想格局,首先要求重塑我们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学术期刊从体制保护和评价的温床中走向数字学术出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线学术出版平台尽管还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两条腿走路,但还是给期盼已久的中国学者带来了曙光,一个创新的学术出版时代似乎就在眼前。数字出版为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确实的依据,构建了学术出版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被 SSCI 收录的学术出版研究期刊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和 Learned Publishing 在2010-2019年期间刊发的686篇文献为样本展开分析,探究学术出版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演进脉络及前沿热点;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VOSviewer绘制学术出版近10年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在学术出版研究领域,美国和英国占主导优势,跨国科研团队影响力显著;学界和业界联系较为密切,重视新技术和新标准在学术出版中的应用.学术出版研究有较为清晰的结构脉络,研究热点集中于开放获取、学术出版行为、学术期刊、学术出版质量与评价、出版实务与出版物研究.数字时代科研人员对学术信息的信任机制、学术成果交流方式的变化、中国学术出版、学术出版未来发展成为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中国学术出版呈现出的负面形象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学术评价是学术出版的前提,是学术出版的应有之义。中国学术出版机构应有担当、有作为,恢复和重建中国学术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1.
思想繁荣、国际上的"中国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华人主要的思想市场转向大陆五大因素使得中国思想进入五四、80年代之后第三次繁荣时期。在出版业整体"越来越不好做"的情况下,上述因素带动了市场环境下思想学术出版的持续发展。在分析当下中国思想学术出版的背景基础上,文章进而梳理了中国思想学术出版面临的机遇及问题。  相似文献   

12.
《报刊之友》2013,(9):5-5
主持人语: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对信息快速传递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中国学术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就出版方式而言,数字出版已占据了学术出版的大半边天。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学术出版格局日渐合理,传播方式不断优化,学术出版数字化进程已经逐渐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前进。这种新型的学术出版模式在国内外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和运用。从便于检索的网络数据库、到知识快速传递的开放存取,再到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学术界不断进行自身的反思与调整,以期从中探索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极大繁荣了“三屏合一”产业,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学术传播效果。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及更大力度促进我国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学者充分开发创造性的思维,开放思想、独具匠心,他们将中国的学术大胆推出国门,再依据中国的国情,将西方优秀学术大量引入国内,力争使中国学术达到中西合璧的效果,实现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璐  辛谏 《编辑之友》2023,(10):76-87
文章立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背景,从学术成果、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三个方面,梳理了近20年来的数字出版学术体系,总结了学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成果交叠化、方法窄化、合作网络松散等问题。基于此,在溯清学术体系建设基础的前提下,围绕正确处理三组关系、强化学术理论建构、完善研究方法体系、推动学术共同体形成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特色数字出版学术体系建设的可行性路径,从而对推动数字出版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术体系优化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百年大学出版史上,学人办刊现象与现代大学精神联动最为密切,是大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思想、学术多元化的重要表征。学人办刊呈现出大学出版在建构学术共同体、凝定大学精神等方面达到的高度;彰显了大学和大学出版的内在精神,即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这是大学出版"道"之所在,也是当下大学出版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承载着思想传播、文明传承、资政育人的功能,在当今世界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充分认识中国学术的对外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将构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平台置于首要和先行的位置;应鼓励、支持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主动作为;要构建可与世界进行学术规范融通、对接的中华学术规范体系,着力提升本土学术出版物规范标准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应推动建立学术研究、学术出版"旋转门"机制,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在"学术研究""学术出版"两个领域转化身份,从而实现学术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学术运营是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的知识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基础。基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英文数字出版平台Mednexus的运营实践,笔者提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的内涵,并阐明数字出版平台可通过网站/数字出版平台服务、文献推送服务、对接知识发现系统、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对接其他数据库或文献交互平台、对接学术社交媒体等不同的方式开展学术运营活动。进而,笔者分析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学术运营的现状,并从平台运营、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别阐述学术运营过程中的难点,为科技期刊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值得系统性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活动会议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学术顾问委员会本刊讯(记者王化兵)6月5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学术顾问委员会成立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向集团学术顾问委员会的20位代表颁发了聘书。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参加会  相似文献   

18.
孙玮 《出版参考》2016,(5):38-39
“十二五”期间,中国出版产业以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内容”作为“走出去”的主旋律,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了出版“走出去”的华章.华章之中,中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果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备受瞩目.如何让更多的优秀学术图书走向世界,如何有效传播代表中国高度的学术声音,如何以学术标准弘扬中国思想文化,这对具有学术传统的出版社来说,既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笔者结合在三联书店出版“走出去”的工作经历,对学术出版机构如何通过挖掘资源优势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走出去”路径进行分析和交流,期待以三联学术为代表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9.
活动会议     
《出版参考》2013,(24):25-26
学术出版走出去构建文化中国梦——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刊讯(记者韩阳)8月13日,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等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国  相似文献   

20.
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语言是外围,翻译是手段,学术是核心",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学术图书对外翻译出版在中国话语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事实上,只有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才谈得上与西方学术界进行交流与对话,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政界、学界、出版业界的高度共识。为此,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部署,如2005年推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