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重视发展下一代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但是 ,创造性思维需要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激发。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做法 :一、鼓励学生多动脑有人请教牛顿成功的秘诀 ,他说 :“我成功的秘诀在于我一直都在想、想、想。”因此 ,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多动脑 ,敢于创新。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 :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 32 4 0 0吨 ,今年头 5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 ,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同学列式为 :32 4 0 0÷ 5× (12 - 5 )÷ 32 4 0 0。但有一位同学的列式却是 :(1…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内容:8加几.二、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凑卜法的过程,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题目.2.通过“想一想”、“怎样想”进行思维训练,并有机地渗透加法交换律.3.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4.初步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对比训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错误的方法能够辨析。例如:1.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多5朵,黄花有多少朵?2.红花有25朵,比黄花多5朵,黄花有多少朵?有些同学看到题目里的“比……多”,就用加法计算,得出两题的算式都是:25+5=30(朵)。很明显,第2题的解法是错误的。从第2题的条件“比黄花多5朵”可知,红花比黄花的朵数多,红花是25朵,黄花比红花少5朵,要求黄花的朵数,用减法,即:25-5=20(朵)。为什么同样是“比……多”,一道题用加法,另一道题用减法呢?教师应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六(五)年制第十二(十)册数学第47——48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头列式计算。 (1)红花有8朵,黄花有5朵,红花朵数是黄花的几倍?黄花朵数是红花的几分之几?  相似文献   

5.
大象老师出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解答。题目:二年一班有32个学生,二班有3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来7个新同学,怎样分才能使两班的人数相等?二组组长小鹿发言:“我组同学的意见是先算出学生总数,再算出每班平均人数,原来各班人数与平均数的差就是要求的数,列式如下:32+35+7=74(人),74÷2=37(人),37-32=5(人),37-35=2(人)。所以一班分5人,二班分2人。”一组组长小羊发言:“①两班相差人数是35-32=3(人)②分给二班人数是(7-3)÷2=2(人)③分给一班人数是3+2=5(人)”三组组长小熊发言:“①二班比一班多几人?35-32=3(人)②一共会多多少人?7+3=10(…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教学实例,一位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一道这样的题:小强有9朵红花,小红有15朵,问小强再有多少朵花才会和小红一样多。他答6朵,列式是9 6=15(朵),教师判了错,扣6分,得94分,全班倒数第三。孩子疑惑了:“我究竟错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举手讲究校长要来听课了。事先,任课老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都要积极举手发言。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你提的问题, 那不是难堪吗?”老师想了一下,觉得有点道理,所以补充道:“那么,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答的同学举右手。”  相似文献   

8.
一、引发兴趣灵活思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此,我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选择,来引发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连加应用题”。我出示例题:“同学们做操,小明前面站3个同学,后面站5个同学,这队一共站几个同学做操?”先让学生根据题意上台,边听“健康歌”边表演,以下学生边看边数,每人轮流,明确答案。接着让学生画图列式计算:小明画○,前面站3人画△,后面站5人画□,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照图写数列式:3+1+5=9(个)。最后提问:“1…  相似文献   

9.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道:“差生”真的很差吗?到底怎样才算“差生”?我采访了我们班的几位“差生”。问:A同学,你对学习有兴趣吗?A答:没有。问:为什么?A答:因为父母让我参加了许多兴趣班,堆积如山的作业让我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玩。问:B同学,你害怕考试吗?B答:害怕,因为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太理想,所以考试对我来说简直是“世界末日”的来临。问:你父母对你的学习成绩有何看法?B答:他们看到我考试成绩不好,就对我大声指责,有时甚至来一顿“竹笋炒肉丝”。我真怀疑他们不是我的亲生父母。问:C同学,你在乎老师对你的看法吗?C答:当然在乎,…  相似文献   

10.
可乐专卖     
举手的讲究校长要来听课了,老师事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发言。某学生问老师:“要是我们回答不出您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想了一下,觉得有点道理,于是补充道:“那就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答的同学举右手。”  相似文献   

11.
学完了“分数、小数应用题”以后,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上遇到这样一道列式计算题目:“5/6比3/4多几分之几?”学生出现了两种算法,有的这样计算:  相似文献   

12.
某教师在讲授“分数除法法则”时,出示了一道题目:“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1小时做几个零件?”学生看完题目后,教师问:“这道题怎样列式?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听过一节有关“面积知识”的复习课,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6厘米,从中划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下图) 执教者让学生口答思路和列式: 学生A:把阴影部分看作三角形,只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列式: (12-8)×6÷22 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学生B:用平行四边彤的面积减去梯形的面积。  相似文献   

14.
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一、回忆算法出示第1题的第一幅图(不出示列式),请学生说说图意。师:谁能来口答算式,并说说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出示第二幅图,教学过程同第一幅图。师小结: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大部分小朋友喜欢用“凑十法”来算,如果是小数加大数,只要用大数加小数。计算9 5这样的口算时,有小朋友根据10 5来想,这样算也比较快。【评析:在学生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形成技能。而且教师只…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上,老师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都很惊奇:“数学课怎么给我们上语文了?!老师:“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很好”老师点点头说,“下面再做一道缩句练习.4.8加上6/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用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呀?”“缩句和列式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情绪的发展,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呀?”  相似文献   

16.
举手的讲究     
校长要来听课了。事先,任课老师给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积极举手发言。布朗站起身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你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想了一下,觉得有点道理,所以补充道:“那么,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左手,不会答的同学举右手。”  相似文献   

17.
学《钟表的认识》时,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屏幕上出现一个钟面后,我告诉孩子们,小明同学在这个时候到校,恰好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响了。钟面上显示的时间是7时55分,可是居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说成是8时55分! 我本想直接告诉他们,第一节上课是8时,如果说成8时55分,那小明必定是迟到啦;我还想直接告诉他们,这时时针接近8时,但是还没到8时……但略一思索之后,我改变了主意。我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们,到底是7时55分还是8时55分?老师也搞糊涂啦!究竟是几点?谁能帮帮我,也帮帮大家,行吗?”听我这么一说,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大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架势!嘿,孩子毕竟是孩子,好“哄”! 有的说:“应该是8时55分!我是看时针靠近8时,而不是指向7时的。”看来,这是他错误判断的根本原因。反对者马上进行反驳:“不对!如果是8时55分,时针应快指向9时,可这时还没到8点!”反驳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背景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过程中,为更好地领会新理念,并将它落到实处,我们数学组以苏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认识乘法”一课的教学为案例,探讨课堂教学.研讨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说一说1.电脑出示情境图(图见教材).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们能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吗?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说出:2 2 2=6(只),3 3 3 3=12(只).学生观察两道算式,并找出共同特点:加数相同.教师追问:每一道算式各是()个()相加?你们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2.做第68页的“试一试”.(1)提问:横着看每行有几朵花?一共有几个5朵?3个5朵一…  相似文献   

19.
有的小朋友解决问题时,不认真思考、提笔就做、随口就答,这样往往会出错。比如解答这道题:一条9米长的绳子,要分成3米长的短绳需要剪几刀?有的小朋友看到题目后会这样列式:9÷3=3(刀),需要剪3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乡村中学当校长时,曾记下过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四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