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重点开发的八大旅游品牌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文章对客家文化的历史内涵、客家文化资源的特色、福建土楼旅游的现状、土楼旅游的客家文化根植性,即客家文化与福建土楼旅游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营造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特色、土楼保护等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
宁化客家祖地的世界级品质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有"客家摇篮"、"客家的发祥地"之称,是世界客家人朝圣的中心,具有世界级的地位,其文化影响波及世界各地.但由于对赍源品质和产品特征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来寻根的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在减少,因此.加快开发祖地寻根旅游产品对于福建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当前应该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研究现代客家人的旅游兴趣、大手笔开发世界级旅游资源,还应以文化为载体,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开发,弘扬客家精神.挖掘客家文化精髓,展示与体验客家文化,通过构建客家文化体系,保护、传承、光大客家文化,促进其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拓展客家旅游新的形式、内容与空间,进而实现客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梅州市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着独特的客家风情,成为文化旅游特色区内的一道靓丽人文风景。合理地运用、开发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而且能够充实梅州文化旅游内涵,增添梅州文化旅游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赣闽粤客家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历经数十年,至今仍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境地。为了发挥客家独特的旅游优势,构建赣闽粤客家文化旅游圈势在必行。旅游圈的打造需要启动崭新的思路和范式,引入"文化丛"和"前台""后台"概念,将客家旅游"文化丛"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和经营,有助于厘清客家旅游资源的不同种类和品位,建立众多主题鲜明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和融合的文化圈。相对应"前台"和"后台",可以铸就观光型和体验型的客家旅游发展模式,而以家庭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是客家旅游开发可持续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客家围屋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具有知名度高、可观赏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等待点,是各种客家民俗展演的最佳场地,应该大力开发围屋旅游.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梯田文化历史悠久、类型多样、规模宏大、分布广泛,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梯田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条件。在合理保护黔东南梯田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梯田的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开发模式,打造和提升黔东南梯田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7.
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之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客家乡村旅游自身的独特条件给客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开发客家乡村旅游资源对赣闽粤边客家地区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客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这势必限制其自身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进程。本文尝试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赣闽粤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及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化旅游区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区。客家祖地文化是闽西北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祖地。RMP分析理论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优劣势明显。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应重视旅游产品主题性创新开发,加强RMP结构优化策略,以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武汉租界历史街区旅游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汉口租界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条件和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汉口租界在旅游开发中存在历史建筑减少、宣传力度不够、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方式不当、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问题,并从资源整合、旅游宣传、旅游设施、品牌塑造、形象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客家宗祠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文化载体,贺街镇丰富完好的客家姓氏宗祠是一笔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以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贺街镇客家宗祠文化的深厚底蕴,重点突出其历史、认同、教育和建筑文化特点,针对贺街镇宗祠文化旅游在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和宣传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政府主导,提升开发力度;整合旅游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活动项目,提升知名度的对策。在鼓励传承优秀的客家宗祠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客家宗祠文化旅游,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1.
建构客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客家地区发展经济、带动旅游观光的主要策略。客家文化产业的建构必须将客家传统产业转变成文化产业,配合适当的产业发展策略,加上文化观光形式,才能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振兴;客家文化产业经济必须加入客家历史与人文资源,结合客家文化图像,呈现更多客家特色,成为具有客家精神的文化产品。建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商品、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文化符码旅游意象,是客家地区发展文化观光、招睐人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和持续,各地客家县市都充分抓住机遇,争先发展本土客家文化旅游业,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拥有着丰富的客家资源,可发展却处于初级阶段,远低于其它客家县市的发展.本文从宁化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浅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发展宁化客家文化旅游,带动GDP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规划要重视旅游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分为整体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分区、旅游文化片区和旅游文化吸引物4个空间层次。整体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文化各个要素的集合体或文化要素取舍整合的结果。旅游文化分区是宏观视角下某种特色旅游文化的富集区。旅游文化片区是微观意义上的旅游文化空间。旅游文化吸引物是零散分布于城市的旅游文化要素。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发展是上述4个层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建设梅州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山清水秀,生态优良,风情浓郁,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应抓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CEPA实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和"客家文化"特色,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精心打造"世界客都.中国梅州"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融合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土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传统优势地域文化."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客家文化资源,需切实保护好这一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梅州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将客家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突出"生态"和"客家"特色,不仅能弘扬客家文化,打造"千里客家文化长廊",而且能使游客感受客家文化脉络,构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梅州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和品位,促进梅州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参考的基础上,首先简要回顾了旅游人类学理论,然后介绍了东巴文化的概念与内容,进而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面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关键是提升少数民族内部的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政策下,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保留发挥东巴文化的特质,吸纳外来文化,与旅游发展机制进行有效对接,促进纳西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扶贫既是应有之义,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苏家围是典型的客家传统乡村,在苏家围景区开发过程中,当地的旅游扶贫工作颇有成效,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公和扶贫方式单一的问题。在总结苏家围旅游扶贫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是其旅游扶贫模式,改变村民观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社区参与、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是客家文化旅游的扶贫工作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又有利于彰显文化。既保留古中原遗风,又融合各地文化特色的客家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很高的体验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科研价值。作为客家祖域的三明,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是发展三明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由于三明的客家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三明的客家旅游业并不发达,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缺乏趣味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三明应通过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加强宣传等方式来发展客家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赣州红色旅游虽然日渐红火,但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优势相距甚远,赣州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旅游胜地,将赣州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红色旅游与客家文化结合的媒介,为江西赣州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