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约10 g镁条、铝片(未除保护膜)分别与100 mL 0.2 mol·L-1的CuCl2溶液反应均可得到氢气和铜.前者获得的铜的量和反应速率明显小于后者,最终得到橙黄色悬浊液,而后者最终得到澄清溶液.分析、研究后提出钠、镁、铝、锌等活泼金属与氯化铜等溶液反应的微观作用模型,并以构建的反应模型预测或解释钠、镁、铝等金属与...  相似文献   

2.
化学反应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条件发生改变,产物就会不同。以镁与硫酸铜、氯化铜反应实验现象有较多不同为例,结合沉淀平衡常数、电极电位、溶液pH改变等理论知识,分析得出镁与氯化铜反应的特殊性,本质是铜的电子排布和反应中间产物Cu+随溶液中pH不断升高生成难溶的CuOH,或与Cl-生成CuCl再转化为CuOH,最终通过平衡移动生成Cu2O (砖红色)。  相似文献   

3.
〈化学教学〉80年第4期,在“盐跟盐反应有哪些规律可循”?一文中,认为氯化铜跟碳酸钠溶液反应将生成氢氧化铜。对此我提出不同看法:氯化铜中的铜离子与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应该是一样的。而硫酸铜与碳酸钠反应,将不生成碳酸铜,而生成碱式碳酸铜沉淀①:2CuSO_4 2Na_2CO_3 H_2O=CuCO_3Cu(OH)_2↓ CO_2↑ 2Na_2SO_4在这个反应中也有CO_2气体产生。因此我们不能光凭有气体产生这一点就肯定反应中不会生成碳酸盐,必定是氢氧化物。  相似文献   

4.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理论上是一个简单的置换反应,而在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异常现象,并且氯化铜溶液的浓度不同实验的现象也不同。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探究了实验中出现的红色物质、白色沉淀、气体的主要成分以及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从中说明了铝与氯化铜反应实验异常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电解不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的理论电极电位和析出的产物,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验证了电解氯化铜溶液时阴极只析出红棕色单质铜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在以U型管作为电解池进行氯化铜溶液电解实验时,随着电解的进行,发现阴极附近亮绿色的氯化铜溶液逐渐变暗,且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这段溶液可以变为近乎墨绿色,并与氯化铜溶液有明显的界面。与此同时还可观察到阴极碳棒上铜沉积速度很慢,量很少,电解时间的增加对铜的沉积并无多大影响。上述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进行解释呢? 二、探讨和实验 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实验,试图进行解释。首先,是否可能是碳电极上的一些碳粒进入溶  相似文献   

7.
初中化学要求同学们会判断金属与酸或盐间的置换反应及酸碱盐间的复分用反应能否发生,这是酸碱盐一章中学习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例题谈谈如何判断这两类反应能否发生。例题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反应?如能发生反应,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铜和稀硫酸;(2)铝和氯化铜溶液;门)铁和氯化镁溶液;(4)铜和氨化银;(5)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6)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7)氢氧化钢和硫酸钠溶液;(8)硝酸钡溶液和稀硫酸;(9)碳酸钙和硫酸镁溶液;(l)氢氧化铁和盐酸。分析(1)酸、碱、盐的溶解性是决定于物质问的反…  相似文献   

8.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异常现象,常见的实验异常现象大致分为五类。①复杂的反应机理:如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发现几乎每次实验的产率都大于100%;铝片与1:1的盐酸反应时,会产生黑色沉淀……②药剂的质量、用量和纯度,溶液的浓度:如镁条与硝酸反应一般得不到氢气,而镁条与0.4mol/L的稀硝酸反应竟然收集到氢气;铝条与稀氯化铜溶液反应,可看到紫红色沉淀和气泡,而铝条与浓氯化铜溶液反应剧烈,除得到紫红色沉淀、气泡外,还能生成茶褐色溶液;  相似文献   

9.
吴朝辉 《化学教学》2016,(12):90-92
对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异常现象解释作了某些补充和更正.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因受Al3+和Cu(OH)2反应以及Cu2+被Al置换反应的共同影响,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蓝色沉淀.因为生成的Cu与Al会在体系中形成原电池,使Al能持续反应,所以固体表面会不断产生气泡.由于Al和CuCl2反应生成CuCl的趋势更大,反应更易发生,所以CuCl主要来自Al和CuCl2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1.关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PH变化问题,化学界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理论学派认为电解氯化铜溶液后,pH升高。二是实验派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测定,证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PH如下图所示。试回答:(1)电解前氯化铜溶液的pH处于A点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理论派所持的观点的理论依据是;(3)实验派结论是,他们所述实验是通过来准确测定溶液的pH的。该观点的理由是(从化学原理角度加以简述)。2.(1)将铜棒与铝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铝棒作电池的极,铜棒作极,负极反应为;(2)若将上述电解质溶液换为浓硝酸,则铝棒作电池的极,铜棒…  相似文献   

11.
实验表明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不但与氯化铁溶液是否酸化有关,还与氯化铁溶液的浓度有关.当过量铜与浓度较高的氯化铁溶液反应时,除发生常见的离子反应Cu +2Fe3+ =Cu2+ +2Fe2+外,还得到Cu(Ⅰ)与Cl-形成的配合离子,同时采用数字化实验手段表征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全面剖析铜与氯化铁溶液反应体系的离子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一、归纳法对酸碱内容的学习,可以应用归纳法来进行。如先探究盐酸与镁条、生锈铁钉、石灰石、氯化铜溶液的反应,再探究硫酸与它们的反应,之后通过归纳得出酸所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3.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从热力学角度分析,金属钠可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在实验过程中金属钠很难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但在反应过程中有少量的红色固体铜产生。得到的铜单质并不是金属钠直接与铜离子反应的结果,通过实验探究,生成的铜是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活性氢)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  相似文献   

14.
以氯化铜为铜源,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得到CuC12/AC负载型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液质量分数、浸渍时间、浸渍液与活性炭的质量比(简称浸渍比,下同)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氯化铜溶液质量分数为20%,浸渍时间为60min、浸渍比为5.0,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载铜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为651.50mg/g。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其数学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初中《化学》(第二册)彩色插图中,有一幅“铜树”照片,十分壮观。然而,你可曾想过,怎样制取“铜树”呢?不少同学在实际操作中,制作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要么是“铜树”的结构不疏松,要么是上层溶液不能变成无色。我在老师指导下,经过几次实验,摸索到操作简便易行、效果很不错的制“铜树”的“技术要领”,现介绍如下。一、实验用品大试管、烧杯、量筒、铁架台、铝丝、氯化铜固体、天平、水等。二、实验步骤在烧杯中配制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铜溶液,搅匀后倒入一支大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随即向试管中插入一根螺旋状铝丝。三、实验现象铝丝插…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电解池原理,结合物理学知识,跨学科改进了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沿用教材中U型管装置,依据尖端效应,将阴极圆柱形石墨棒下端削尖,可以短时间内看到红色铜析出;改用自制电解槽装置,依据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将圆柱形石墨棒改为横截面积较大的石墨片,可以短时间内看到大片红色的铜析出。  相似文献   

17.
电解氯化铜溶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92页电解原理的一个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电极反应速度太慢,导致6 min后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并且析出红色铜的量很少;二是需要的电压比较高(16 V),如果用于电池的话需要太多;三是氯化铜溶液的体积分数要求比较高(30%),这样体积分数的溶液呈绿色,且颜色比较深,看不清楚实验现象;四是实验会产生有毒的氯气,污染环境,危害师生健康.  相似文献   

18.
解答 读者来信主要提及盐跟盐反应,有些遵循复分解的一般规律,有些要考虑水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考虑水解,什么情况下不考虑水解?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氯化铜溶液分别跟碳酸钠溶液和硫化钠溶液反应为例来进行研究。按照复分解反应盐跟盐反应的一般规律,这两个反应都具备反应发生的条件(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均溶于水),也具备反应趋于完成的条  相似文献   

19.
Zn能从CuSO4溶液置换出铜,析出铜的颜色可能会出现黑色、暗红色、紫红色.怎样才能使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的铜呈紫红色?析出的黑色物质是纯铜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笔者做了大量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一、怎样才能使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的铜呈紫红色.首先配制分析纯CuSO4饱和溶液,然后将一部分饱和CuSO4溶液按体积比1:6的比例加水稀释,得到CuSO4稀溶液.分析纯Zn粒与CuSO4饱和溶液和CuSO4稀溶液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酸度条件下进行反应,实验结果是:1.室温下Zn与CuSO4稀溶液反应置换出来的铜呈黑色粉末状.2…  相似文献   

20.
1.巧用磁铁做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硫粉和铁粉的反应、铝热反应等实验要用到磁铁。如果在磁铁下隔一张纸靠近反应物质使吸引铁在纸上,移去磁铁,铁就会自然落下,减少了不易清除磁铁上铁屑(粉)的麻烦。2.碳棒附铜无须擦电解氯化铜溶液时,阴极碳棒上析出铜单质附着紧密,难以擦净,影响下次实验,可暂不清除,再实验时只是把电极交换,接通电路,很快铜膜自除干净。3.取苯酚用钢匙苯酚对塑料、牛角药匙有较强的腐蚀作用,能使之部分变形、变色,若改用钢匙则无此种现象。4.4号胶塞打双孔将4号胶塞大头放在木板上,确定两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