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科学学研究》2021,39(3):463-470,518
伴随组织间关系网络化、生态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新兴产业知识流动影响机制研究亦需从聚焦二元组织距离向关注组织间联动网络转变。为此,本文基于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视域,提出新兴产业竞争、合作、互补的多重联动网络对知识流动网络影响机制概念模型,并对2005-2016年间全球3D打印产业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新兴产业邻近性竞争网络、嵌入式合作网络、生态位互补网络均对国际知识流动网络有显著正向影响,规模异质性网络正向调节邻近性竞争网络与国际知识流动网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跨界水冲突、合作与全球水政治关系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函  杜德斌  桂钦昌  段德忠 《资源科学》2020,42(6):1162-1174
全球水资源危机不断凸显,水资源矛盾不断激化,国家(地区)间水政治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复杂地缘关系之一。基于1948—2008年国际水事件数据库数据,以“嵌入型”视角从冲突、合作两个方面解构了全球水政治关系,并从网络关系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两个方面厘清了全球水政治格局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国家(地区)间水冲突网络与水合作网络热点区域在空间上发生了明显位移,水冲突网络热点由中亚向南亚、东南亚转移,而南亚、东南亚地区亦逐渐成为水合作的热点区;②国家(地区)间水冲突网络与水合作网络均表现为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各个圈层间存在明显的更迭过程;③国家(地区)间水政治关系网络社团分化明显,相较于国家(地区)间水冲突的社团集聚模式,国家(地区)间水合作网络社团结构更为紧密,地理邻近特征更显著;④根据国家(地区)间水政治关系值,可将水政治双边关系分为紧张关系、友好关系和相对和缓关系。美洲地区前期水政治友好关系突出,东南亚国家后期水政治友好互动频繁,中东地区水政治关系较为紧张。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研合作质量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出基于国际科研合作的知识影响力评价方法,并挖掘影响国家知识影响力的因素。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于科研合作的知识流动网络节点特征演化,选择知识中心性、知识中介性和知识全局性评价各国知识影响力,并从国家特征和多维临近两个角度挖掘知识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知识影响力大幅领先,为其他国家知识产出和知识流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经济水平、科研实力、开放程度及平均社会距离影响知识影响力,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与国家知识影响力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创新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本文首先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建立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分析框架.随后,通过构建引文网络表征国际知识流动过程,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典型国家知识流动的国际化模式以及国际知识流动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在参与全球知识流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国际化模式:在空间维度上,中国表现为知识引进与知识溢出相结合的弱中介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中国表现为引进学习(2000年以前)、追赶学习(2001—2005年)、自主引领(2006年以后)三阶段的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5.
伴随全球新兴制造网络的发展,企业间国际知识流动呈现出新特点,其影响因素研究也从关注二元属性要素向网络关系要素转化。为此,基于网络资源观,提出企业资源配置网络影响国际知识流动网络的概念模型,并选取3D打印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基于专利、商业等多源异构数据,采用新兴的二次指派程序方法(QAP),探讨产业发展各阶段影响要素及其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资源配置网络、价值链资源配置网络和产业制度资源配置网络均对国际知识流动网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其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研究揭示了全球化、网络化时代企业间国际知识流动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干细胞研究机构的合著论文数据,分析了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和国内合作网络中的位置嵌入、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对论文发表数和论文被引频次为代表的科研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对科研产出质量有正向影响,在国内合作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则对提高科研产出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利;在国际和国内合作中,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都能够促进科研产出,并且加强与国内合作伙伴的关系更有效;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能够显著提高科研产出,但在国内合作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没有明显的优势。研究认为,科研机构应提高国际合作网络的开放性,加强国内合作关系,发挥内外两方面优势,进而提升科研产出。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勇  林振阳 《科研管理》2018,39(2):75-85
对于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目前学者主要是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而鲜有从管理学角度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研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关系及其机制来探究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引入合作治理方式对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控制,构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影响模型,探析知识势差、知识产权风险和合作治理方式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对21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实证统计,结果表明,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合作治理的不同方式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在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目前学者主要是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冲突,而鲜有从管理学角度对知识产权风险进行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学研方的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并引入合作治理方式对知识共享的过程进行控制,构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关系模型。通过对21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势差对知识产权风险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合作治理的不同方式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在知识势差与知识产权风险关系中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且各指标优化速度快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全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去中心化趋势均较明显,多核共存特征更加突出。(3)中国和意大利在合作网络中同时扮演着核心者和中间人角色。(4)合作网络呈现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3种类型的块集聚特征,亚洲国家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主引擎。(5)制度、经济、科研和认知邻近对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邻近对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明确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充分借助网络核心国家的重要作用,加速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核心网络  相似文献   

10.
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表现为知识的跨组织流动。关系是知识流动的渠道,关系治理是促进知识流动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以TD联盟、闪联联盟和长风联盟的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流动的过程观和情境观分析创新网络关系治理驱动知识流动的过程,探索关系治理驱动知识流动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关系治理结构主要是通过关系资本化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关系人情化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知识流动;关系治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关系社会化促进网络成员间的知识流动。研究结论可以为合作创新中的关系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技术合作驱动原因,并在探索其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因素。提出技术接近性对国际技术合作的影响假设,运用接近性分析方法,考虑社会接近性和地理距离等其他因素,以“一带一路”合作专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研究表明:国家之间技术接近性与技术合作呈倒U型关系,社会接近性与地理距离对合作具有调节作用。意味着过高或过低的技术领域组合的同质化都不利于提高技术合作绩效,同时国家间地理距离减缓了技术接近性对国际技术合作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对国际技术合作开展与筹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国际知识流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我国正实施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期望实现由传统技术追赶向国际前沿创新的模式转型,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企业正面临着高度国际化而政府干预较少的市场化竞争,而这些企业的国际知识流动也开始出现了复杂网络化的新形势。由此,通过构建基于企业知识基础观的国际知识流动分析框架,探讨这些国际化程度较高但政府规制较少的特定情境下新兴产业的国际知识流动及内在影响机制。通过以光伏产业为例,构建了37家企业的国际专利引用知识网络,利用检验关系数据的QAP分析法验证了企业的内外部因素7个变量对国际知识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光伏企业高度参与了国际知识流动,而专利家族布局相似性、RD强度相似性及技术相似性正向促进国际知识流动;企业员工规模相似性反向影响国际知识流动;利润率相似性、固定资产规模相似性以及产业环境相似性对国际知识流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ly global so that embeddedness i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s is decisive for inventive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We analyze determinants of countries’ embeddedness in the global photovoltaics knowledge network for the period 1980–2015 and argue that positions in this network are determined by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ty of national research systems and by instruments within the policy-mix for renewable energies. We show that cohesion and connectednes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system positively affect international embeddedness, whereas centralized systems are detrimental to embeddedness. This indicates that a diffusion oriented research system allows better access to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flows. Policy instruments, especially demand side instruments, show a positive effect on embeddedness.  相似文献   

14.
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对于沿线国家区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速度增长加快,同时在沿线国家申请专利数量也呈现相同趋势,说明金融合作提升了“一带一路”区域创新水平。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出发,梳理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重点从金融体系、FDI和OFDI三方面研究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之后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现状进行综述,从投融资合作、金融服务合作、信用合作、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对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立足于“一带一路”国家视角,探讨金融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提出了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以及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与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两个关键研究问题,以专利文献这一重要技术信息数据源为基础,提出一套系统可行的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分析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整体呈现为省内合作关系强、省际合作较弱;区域内"中间人"较缺失,阻碍了知识信息资金等传播的效能,降低了合作意愿;地理邻近...  相似文献   

16.
吴航  陈劲 《科研管理》2019,40(11):102-110
已有研究对于不同国际化战略的创新机理缺乏关注。基于探索与利用视角,将国际化战略划分为探索性国际化与利用性国际化,实证研究了两种国际化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了企业年龄、母国与东道国相似性、国际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探索性国际化、利用性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探索性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必须与组织(企业年龄)、战略(母国与东道国相似性)、环境(国际环境动荡性)因素相匹配。研究结论对于国际化战略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航  陈劲 《科研管理》2006,40(11):102-110
已有研究对于不同国际化战略的创新机理缺乏关注。基于探索与利用视角,将国际化战略划分为探索性国际化与利用性国际化,实证研究了两种国际化战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了企业年龄、母国与东道国相似性、国际环境动荡性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探索性国际化、利用性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探索性国际化对创新绩效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必须与组织(企业年龄)、战略(母国与东道国相似性)、环境(国际环境动荡性)因素相匹配。研究结论对于国际化战略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volving knowledge networks of successful patent collaboration at national level in 1980s, 1990s, and 2000s. All countries are classified into main knowledge creator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group) and main knowledge users (non-OECD group)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s within groups and between groups. The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from four aspects, i.e.,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s among countries, the countries’ ability to inhabit and facilitate the knowledge flows among others with the help of flow betweenness measures, the countries’ bridgeness between two groups with the recently developed Q-measure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knowledge interactions.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most of the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s still take place within the OECD group, the non-OECD countries have improved their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They participate much more in international patenting and collaborations and play much more important roles in facilitating knowledge interactions among others. Among them, China and Taiwan are two most dazzling new star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s. Considering together with their rapidly improved world competitivenes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wide and deep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s may h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战略及中俄能源合作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郎一环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7,29(5):201-206
罗斯石油天然气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能源出口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复兴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源泉,也是俄罗斯作为重振大国地位、"复兴国家"的重要武器和工具。从近年来俄罗斯能源地缘战略走势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①从政治关系出发,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政策;②"重回欧洲"大国目标出发,以"能源杠杆"制衡欧盟;③从国家经济利益出发,与欧佩克国家竞争多于合作;④从油气出口多元化出发,调整能源出口结构,向亚太国家倾斜;⑤以能源合作调剂与美国的关系。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俄双方都很重要。为此中方应做到:①加强对俄罗斯能源政策和能源投资环境的综合考察和研究;②认真研究俄罗斯国情,充分认识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多民族大国的复杂性;③充分发挥中俄同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能源经济合作;④严格按照国际法规和国际通行原则,规范中俄能源合作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