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专家简介:刘河洲,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防科技领域)。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应用于国家重要领域的特种高分子材料及其结构与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应用于能源及环境领域纳米催化与光电材料以及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曾主持国家大飞机材料专项、总装专项工程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原"863"高技术计划、某领域材料配套研制及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他引超过1000次,申请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  相似文献   

2.
纳米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纳米材料"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施展着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金、银等贵金属纳米簇因被发现特有的荧光性质在最近的几年里被应用于生物标记、细胞、活体小动物成像以及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将纳米贵金属与有机或无机材料相结合,合理组装,并协同中药抗癌性,制备新型的药物纳米递送与治疗系统,不仅能提高载药量,增强药物性能,减缓其水溶性低、新陈代谢快等弊端,而且可实现生物标记、成像的功能,实时高效监控药物的输送,物理疗法结合化学治疗,有望完成肿瘤疾病初期诊断和治疗的希愿。  相似文献   

3.
梁涛 《大众科技》2013,(9):62-64,38
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文章简单介绍了纤维素性质结构、原料来源,并着重介绍其功能化过程,功能材料与生物功能材料的种类,以及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孙熠  曹友志 《科教文汇》2023,(16):105-108
纳米生物交叉实验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学领域相结合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纳米生物交叉实验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纳米技术和生物学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纳米生物交叉领域的综合素质。该文结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学实际,探讨了纳米生物交叉实验课程的开设背景、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师资培养及评价机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并对课程教学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高分子材料也逐渐应用于医用领域,但是因为高分子材料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性能和人体适应性、组织相容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医用功能受到限制,所以还需对医用生物高分子材料进行表面的改性,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为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湘  宋秀芳 《现代情报》2015,35(7):126-130
纳米制造在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生物、医学和国防安全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未来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受控词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知识单元,通过受控词索引检索不仅能提高用户查全率、查准率,还能使检索更方便。本文利用Inspec数据库特有的受控词索引功能和分析功能,对1969-2014年期间纳米制造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国家地区、作者、来源期刊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利用逻辑斯特曲线拟合、获得文献增长规律,并探讨了当前国内外纳米制造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04,(3):27-27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雷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通过调节“光”和“温度”实现了纳米结构表面材料超疏水与超亲水之间的可逆转变,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水“开关”材料,在功能纳米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其论文分别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发表后,得到英国《自然》和美国《科学》杂志的高度评价。据介绍,这两项研究成果未来将可能应用于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  相似文献   

8.
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生物效应是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化学、物理、毒理学与医学等领域的实验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纳米尺度物质与生命过程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本文介绍了纳米生物效应研究的科学意义,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我国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我国如何发展纳米生物环境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彦锋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及其与生物、环境、材料等学科的交叉性科学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工程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活性高分子,以及新型环境材料与技术等国际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生物材料作为新兴学科,其不断发展与完善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及时发现心脏、炎症以及肿瘤的病变,及早做出干预治疗,这对于避免不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科学的世界中,所有的发现没有捷径。步入生物材料领域以来,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特聘教授汪超一直在竭力挖掘着这一研究领域更大的可能性。在浓厚科研热忱的驱使下,他在生物材料、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对生物成像技术和成像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米材料和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各向异性的金纳米棒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较大的吸收截面、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光学特性、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本文结合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综述了金纳米棒的制备方法、光学性能和表面修饰方法;并从金纳米棒局部等离子共振特性出发,综述了金纳米棒的暗场散射成像、双光子荧光成像、光声断层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成像等生物成像技术.同时阐述了金纳米棒在生物成像、医学诊断和联合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院周宁琳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近年来,周宁琳教授和其团队在“有机/无机纳米基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纤维、涂料、黏合剂等方面;这类新材料已在农业、建筑业、纺织业等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张慧卿  刘新庄  郭倩玲  张杰 《青海科技》2022,(4):192-198+202
文章对分子筛催化材料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具体介绍了分子筛从微孔、介孔、多级孔,到核壳结构、纳米、共结晶和手性分子筛,以及各种特殊结构分子筛的发展脉络。从分子筛早期的合成和应用方面看,国内的各类型分子筛的相关研究水平,基本上是跟在国际研究的步伐之后,大约晚十年左右的时间。随着国内学者对于分子筛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新型结构和功能的分子筛研究方面,国内和国际分子筛催化材料的研究水平已经较为接近。目前分子筛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医药、环境化工、电化学等领域,未来更是会向着医学、新能源、纳米滤光片、光子器件、封装、传感器、电子器件等领域迈进。  相似文献   

14.
正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为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实现安全高效的生物医学应用,是相关科研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难题。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刘晶正是这项前沿科技的探索者。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在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多维度解析重要医用纳米材料在复杂生物体系中的作用过程和规律,为纳米医学这艘军舰的远行保驾护航。纳米科学打开梦想之窗当物质达到纳米尺度时,就会出现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政府、学界等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磁、光功能材料是信息科技和能源领域的基础材料,界面精细结构表征和调控是其研究的关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北京市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北京科技大学王荣明教授及其合作者围绕"材料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理论,选择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具有磁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磁光效应及催化性能的过渡金属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在原子或纳米尺度上的合金化和异质结构化以及纳米尺度层次化、梯度化和结构阵列化等材料的设计策略和制备方法,对该类材料的表界面结构和性能进行调控,在磁、光功能材料设计体系、表界面结构和组成可控制备、结构与性能相关性机理及应用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对纳米材料的合成、微结构和特性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一合生物分子机器诞生分子机器是近年纳米研究领域的重点。2007年新年伊始,法国图卢兹材料设计和结构研究中心与德国柏林大学科学家就在美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共同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成功研制出可旋转的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三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远  胡巧玲  谌凯 《科技通报》2012,28(5):1-8,13
在生物材料的研究领域中,有关壳聚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壳聚糖特殊的结构与性能导致壳聚糖三维材料的制备极其困难。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壳聚糖三维材料制备研究的进展,重点是为三维壳聚糖无机复合材料、三维壳聚糖磁性功能材料、三维壳聚糖增强材料、三维壳聚糖仿生材料以及三维壳聚糖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各材料的性能与应用方向;展望了壳聚糖三维材料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提高壳聚糖三维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在人体内环境下力学性能的耐衰减能力,在生物可降解骨折内固定材料与生物可降解骨组织工程的应用上起着决定作用,将是未来几年壳聚糖三维材料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新一代从事碳纳米材料在环境复杂生物体系中的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常雪灵,自200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以来,就开始涉足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从源头合成稳定同位素骨架标记碳纳米材料开始,到建立高碳背景下碳纳米材料的体内定量研究方法,再到搭建环境水生生态体系和环境重要农作物的碳纳米材料的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9.
生物纳米材料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过去几年中,生物纳米材料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核酸与蛋白质的生化、生物物理、生物力学、热力学与电磁学特征及其智能复合材料已成为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前沿。目前,纳米生物芯片材料、仿生材料、纳米马达、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生物材料、纳米传感器与药物传递系统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主要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生物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5,(15)
准一维纳米碳材料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形貌,包括碳纳米管、碳纳米棒、碳纳米带、碳纳米纤维、碳纳米卷等,其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储氢材料、场发射器件、化学传感器和水处理材料等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准一维纳米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已经成为纳米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准一维纳米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