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的,详细具体的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由“不和”到“握手言和”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出了蔺相如与廉颇两人以国家为重的深明大义。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的人物描写,实则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义。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才能让学生全面解读其中的精神价值,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将相和》全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整个故事线索,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分别展开叙述,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重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是以战国末期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写出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赞扬了廉颇深明大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楼翀 《小学语文》2008,(1):60-6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课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教师对于教材内容都相当熟悉。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是一篇经久不衰的文章,风靡小学语文课本几十年,使两三代人都从中明白了团结才能兴国安邦的道理,可以说是小语课本中的“常青树”。然而,常青树不倒,并不能说明就没有病虫害。在备《将相和》一文时,几处文字就让我心存疑问,通过翻阅课文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相似文献   

7.
《将相和》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德,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这篇课文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担负着本单元"理解句段篇之间关系"的重点训练项目的任务。如何使教学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实在教学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得到充分的发展呢?我认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强化过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质疑、讨论…  相似文献   

8.
《将相和》一课教学浅谈东北师大附小罗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将相和》一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蔺相如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被封为上卿的过程,以及因为职位比廉颇高而引起两人的矛盾,引出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了解蔺相...  相似文献   

9.
教学《将相和》一课,临近结尾,我作了如下小结:“《将相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忍辱退让,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层层推进,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与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题目为《将相和》的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赵国的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将相和》教学一得王彩萍(萍乡市北星小学)《将相和》一文,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以国家利益为重,注重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爱国保国,知错就改的精神。"将"与"相"的...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实录《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是一篇老课文。听过好几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总留给我相同的印象:蔺相如有勇有谋,胸襟宽阔,一个坦坦荡荡的角色;廉颇一介莽夫,居功自傲,虽能负荆请罪,但总令人觉得他是起衬托作用的反面人物。而最近听一位老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哪些方面下手呢,或者说要抓哪些材料呢?大体说来,不外乎“事”“理”“情”三个方面。事,指基本事实。即通过语文课文中的基本事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体裁的文章,其中大部分都有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是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素材。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一段时,就应该通过分析将相“和”的事实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和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理,指基本观点,即通过课文中体现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进行教育。主要表现在议论文教学中。每篇议论文都有一  相似文献   

16.
《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可以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我遵循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一、扶学。细读“完璧…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是一篇传统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教学这篇课文很有特色,值得借鉴。这里仅作片断评析。师:蔺相如来到秦国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生:他向秦王献和氏璧。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体会秦王一边看一边称赞的情景,想象他当时喜欢到什么程度。生:爱不释手。师:秦王舍不得放下,看啊,看啊,这时秦王应当按照诺言给赵国划出十五个城来,可是秦王不提这回事。蔺相如原来想好的第一个办法行不通,那就必须按照第二个办法去做了。下面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后口述)生: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给城的意思,就利用秦王喜…  相似文献   

18.
《将相和)是一篇脍灸人口、富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故事,又是一篇巧于运用对比记事叙理的优秀文章。文章通过“完璧归赵”、“将相不和”、“负荆请罪”、“将相和”等故事情节,反映了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蔺相如这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表现了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国家忠贞不渝等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9.
《将相和》备课提要江苏李惠明《将相和》是由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三个故事组成。它记叙了蔺相如不畏强暴,跟秦王作斗争,出色完成使命.维护了赵国尊严以及廉颇负荆请罪的事,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崇高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将相和》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就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因《将相和》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所以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是必经途径。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