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2.
评论界曾称余秋雨的苦旅系列为“大散文”,就其文化的容量乃至思想的博大、历史纵横与透视而言,确实够大的。但我以为,这还仅仅是其形式而已,不足以道出余秋雨散文的本质特征,应当说余氏散文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写的:文化散文。文化散文。这是一个命题,余秋雨的散文就是这个命题的最佳阐释与印证,我仅是想把这个命题说出来而已。《文化苦旅》是人们对余秋雨散文认识的聚焦,而又不能完全作为余氏“文化散文”的代表,我以为最好的甚至更有代表性的“文化散文”还是此书  相似文献   

3.
一最近一个时期,不少学者纷纷撰文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进行了批评和指责,与前一段时期评论界对余秋雨散文的过高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应该说,这种前“热”后“冷”的批评走向并非反常,它说明了今天的评论界总体上的健全和成熟,它有助于读者在对立的两极之间对余秋雨散文作出自己的思考。对余秋雨散文是  相似文献   

4.
徐强 《现代语文》2007,(9):37-38
从对余秋雨散文褒贬不一的评价入手,结合余秋雨的生活和学术背景,我们往往能够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发现隐藏不住的文化动机一一对“健全人格”的追寻。找到并肯定这个文化动机,是我们认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废墟》读解淮南联大濮思明《现代文选读》中的散文《废墟》,是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教授“文化普旅”系列散文中的名篇。余秋雨是一位研究艺术史、文化史的著名学者,在置身大自然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对象作审美观照,发掘其中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他的散...  相似文献   

6.
“人类最可自豪的地方,是能够不断地体认自己在历史和社会上的地位,从而赋予自己以深广的时空意义,……世界上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比艺术更具备跨越时空的聚分吐纳能力了。因此,是艺术极大地唤醒并加固了人类的这种自豪感。”──这是余秋雨在他的《艺术创造工程》中的一段话。在作为散文家被人们广泛熟知以前,余秋雨其实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与上述一段话相映照,虽然我们不能说他的散文创作就是他的理论的实践,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学及艺术的持续关注。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文学和艺术往往是他情感…  相似文献   

7.
在这次杨浦区“名师工程”展示活动中,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在他任教的高二(3)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他采取了课堂讨论的形式,但主持讨论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两位同学。他们讨论的问题是阅读名家散文的感想和对散文这一文体的理解。很自然地,当前最热门的散文作家余秋雨就成了首选的话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赞赏的,也有提出非议的。赞赏者能说出余秋雨散文的好处,非议者当然要指出余秋雨的不足,而能够发现其不足的人,当然也必须仔细阅读过余氏的著作。他们为了能够指出余秋雨散文的不足,更要把他与别的散文名家相比较,就…  相似文献   

8.
严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91-295
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为余秋雨赢得了苣大的声誉,也使余秋雨将人生定位在民族未来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渡者和保护人”。通过分析“余秋雨现象”中的两种反差现象,认为相对于成为民族文化“引渡者”的“天之重任”,从为余秋雨赢得极高声誉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生命智慧看,给人以“身腰赢弱”、不堪重任的疑虑。尚需在“坚毅度”方面强化。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学者,散文家。《山居笔记》《文化苦旅》等作品曾仵社会上广泛传读,引发了一场“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热潮。随着《道士塔》《废墟》等作品被选入教材,余秋雨也成了很多中学生心中的偶像作家。  相似文献   

10.
散文“当遗嘱一样写”,散文情感革命,80年代散文的平静——余秋雨散文对散文文体体式的爆破——世纪末散文热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文化散文”的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枯骨生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在历史材料使用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并一度催发了高考作文中的“文化”热.能否思接千载、天马行空地联想,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自己感性的叙述中,成为衡量高考作文是否有文采、有深度、有文化的重要标准.在高考作文中应恰当使用联想和想象,使作文思想深刻,文采斐然.  相似文献   

13.
书讯     
《寻觅中华》余秋雨著作家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本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文化苦旅全书之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著作长期位于全球华文排行榜前列,同时被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余秋雨主要散文作品的解读分析,阐释其“个人解读”视角的艺术化表达特征。无论对话式议论还是重新叙述历史故事,或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抒情,都是余秋雨以个人解读历史文化结果的表达,这些艺术方法的成功运用是其散文阅读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散文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独特的,是个性的。如同《文化苦旅》"作者简介"中所说,余秋雨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是中国文化史学家,同时也是散文作家。虽然散文并非余秋雨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但是因为他在艺术层面上深厚的积累以及对我国史学的研究和了解,使其散文非常的严谨、深邃,同时也略带有艺术的美感。基于此,主要论述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文化内涵,以期帮助读者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对人生真谛和文化内涵的执着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星光灿烂: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在品读余秋雨的作品,他的散文带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冷成金所说:“余秋雨的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淘汰……”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如同在赏诗,他是一位诗人,使我们思接古往今来和上下八方,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个人文化追求可能已经绝望,但文化的整体和谐、天道的运行规律仍然值得深深信赖。很喜欢他以中华文明为背景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当然也喜欢讨论人生问题的《霜冷长河》,取材于对埃及、阿拉伯、犹太、巴比伦、…  相似文献   

17.
品读余秋雨     
策划人语: 对于散文大家余秋雨, 同学们并不陌生,他的书籍 在书店里畅销,他的文章被 选进中学课本。"品读余秋 雨"征来不少热情洋溢的文 字,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 余秋雨作品的喜爱甚至追 捧。疏朗特别约请了两位嘉 宾,王剑冰先生是《散文选 刊》主编、散文研究专家,金 文明先生是文史功底深厚的 资深编辑、《石破天惊逗秋 雨》的作者,他们对余秋雨散 文均有不同的研究。众说纷 纭之外,静听这不同的声音 也能给我们以别样的启示。 本期参与的朋友可获得中国 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赠送 的图书《千年一叹》。  相似文献   

18.
杨朔与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史上的两颗奇葩,尽管跨越了30年时空,但他们的散文在创作流变上经历了一个从创新的“范式”到僵化的“模式”的过程,二者的散文不仅有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也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样的相似之处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19.
小徐发现自己遗失多时的一本《余秋雨散文选》,竞出现在小高的课桌肚里。他冷静地一想,便面带笑容地对小高说:“哈,你借我的那本《余秋雨散文选》该还我了吧!”小高愣了一下,很快红着睑说:“要还,要还!”且不说小高是否真偷了那本书,但至少是不告而取。而小徐并没有冒冒失失地指责小高“偷书”,  相似文献   

20.
杨朔与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史上的两颗奇葩,尽管跨越了30年时空,但他们的散文在创作流变上经历了一个从创新的“范式”到僵化的“模式”的过程,二者的散文不仅有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也有着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样的相似之处是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紧密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