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对于语文课程知识的多元化审视,多型化分类的讨论,证实了语文知识问题的复杂性、、对“知识元”型语文课程知识构层的划分,并从语用学的视角加以学理性阐释,将对语文知识本体的探究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追述当代语用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根据近期国内外语用学的研究主题和探索路向,发现语用学的研究的已超出指示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传统议题,日渐体现出语言使用的语用纵观论。其次,语言使用与理解的语用探索再也不是单向的语用学研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界面研究日益凸显。另外,语用与认知之间的相互结合和渗透,或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分析言语交际,已成为当今语用学发展的一大主流。  相似文献   

3.
语用学是专门研究在特定语境中话语意义的学科.以语境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为主线,探索由静态语境到动态语境的发展过程中语用学发展呈现出的相应特点,即由传统语用学到认知语用学再到语用综观的发展趋势,旨在指出语境研究对语用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语用学近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对于究竟什么可称之为语用学,即语用学应当如何界定这一问题,学术界中不同的人士持有不同的看法。正是这些争议的遗存,使得语用学这一新兴学科呈现出了内涵的多面性和蓬勃发展的潜质。本文对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中不同人士对语用学的界定作了简要综述,旨在就语用学的界定问题为语用学学习爱好者提供一个宏观认识角度,并以此启发读者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是在语义学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语用学有两个重要概念 :言语行为和语境。研究言语行为和语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用学的中心内容。在现代俄语学研究中 ,语用学已涉及到语言的所有层次 ,研究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语言中“人的因素”———言语行为的参与者及话语环境、时间等。  相似文献   

6.
李媛媛 《文教资料》2010,(32):21-22
本文针对“语用学是‘废纸篓'”的传统偏见.分别从历史、关系、范围、价值的角度指出了这种观点是传统语言学片面注重形式研究的产物,没有真正弄清楚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关系问题,忽略了语用学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错误地把语义学作为了语用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从而驳斥了由传统的不重视导致语用学是“杂物箱”、“废纸篓”的观点,否定了“语用学只接纳语义学容纳不下的内容”的观点,说明语用学不是因为语义学有了“容纳不下”的内容才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主要研究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即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我国语用学研究经历了理论引进、修正补充、研究应用三个阶段。新的时期,我国语用学研究应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走汉语研究与外语研究相结合之路.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语用学流派。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语用学理论本身的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意识到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成的语用功能之间差异的存在,以及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的选择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意识,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起步于80年代初期的我国语用学研究,在英汉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语境和语用意义研究、语用翻译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并呈现出一些好的发展态势.今后,发展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应把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沟通、外语研究和汉语研究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流派作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用学发源于1980年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的《语用学》一文。至今,语用学已发展成为我国外语界和汉语界的研究热点。本文浅析了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语用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尤其是把引进的西方语用学运用于汉语研究),也指出了国内语用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依据国际语用学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语用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语用能力是兜揽其他全部能力的综观性能力,它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交际能力为核心,以隐喻能力、转喻能力、幽默能力、正确施为和推理的能力以及克服语用失误的能力为最高任务或目标。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开"语用学"课;语用失误分析;做语用能力问卷或自测题;在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中体现语用精神,寻找、分析、评论、纠正自己(以前)或他人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2.
以话语填充任务作为问卷,本研究调查了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学生"请求"的英语语用能力。主要有三点发现:(1)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普遍比较低;(2)英语语言水平和英语语用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总体上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是有差异的;(3)学习者不能根据语境变化改变英语的"请求"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逻辑语用学不同于一般语义学,它不仅相关某个解释或模型,而且还相关语言的语境来讨论真、满足、有效及逻辑后承等概念。讨论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内涵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许多索引表达的外延确定依赖的是各组成部分的内涵。一个复杂表达的内涵是其组成部分内涵的一个函项。蒙塔古构建的语用内涵逻辑对我们分析处理这类间接语境中内涵与外延间的关系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指的不是天生的语言能力,而是后天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准确理解和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在语用学的指导和启发下训练语用能力。文章首先重温了语用学家对语用学的见解,从中析出多个研习语用学的维度,并将语用能力训练归结为三大训练内容,接着根据前述三大内容讨论发展语用能力的具体策略。我们相信,通过普及语用学知识,让学生练就高超的语用能力,我国的语言教育将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英汉第一人称指示语复数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称理论的语用学转向,为人称指示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称指示语虽然属于语言中比较封闭的系统,但其标记性用法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语用功能。文章从语用的角度,对第一人称指示语复数we(我们)的标记性用法产生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变迁和西方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价值观变化及学校德育环境进行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环境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展开了重建学校德育的尝试,并提出若干尚待深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下相关联的核心问题展开:(1)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价值多元背景下,这一背景的由来如何?(2)中小学学生身处这样的背景,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环境原因是什么?(3)要应对这样的变化,学校德育应如何进行重建?(4)这样的背景及学校德育重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是对一系列中国学者自指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国际上语言领域的英语母语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I"来指单个的自己(例如:"I propose that...")。而中国学者在单个自指时却极力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他们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第三人称名词短语如"作者"和无生命名词短语如"本文"来指称单个的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自指语用能力时并未呈现稳步前进的态势。他们在步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逐渐远离英语的自指方式,越来越向中文中的自指规范靠拢。在博士学位其间,尽管他们对I的使用有所上升,但总体说来,他们的作者自指还是中式的,和英语方式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8.
词汇语用学是语用学的新研究方向,人们对自己的母语都有"格式塔(完整心理)机制",所以能够凭直觉来弥补词汇空缺,但学习者对于外语通常没有这种机制。词汇语用学研究以此类方式,检视词汇在某一沟通情/语境中的意义,这个研究领域今年来蓬勃发展,致力于探究字词从字典定义延伸出来的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融入文化和语用知识的汉语交际能力测验。试题编制主要是参考CEFR语言交际的能力指标,同时涵盖43道个别和整合任务型的试题。本研究在测验的建置上,主要贡献有三:1)考虑华人文化知识和生活习惯等汉语使用时的情境和交际任务;2)考虑汉语交际时个别和整合型的任务;3)同时测量汉语交际能力及其三种领域(语言、社会语言和语用)能力。实证资料分析发现,女性华裔学生的汉语总体交际能力显著高于男性。其次由于侨居地接触汉语机会的高低不同,华裔学生在汉语语言能力上有显著的国别差异,但是在汉语社会语言和语用能力上则均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为了证实语言能力的水平是否会影响语用能力的发展,笔者以两组不同语言层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高中二年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例,调查了他们的语用能力。结果显示,大二学生在语用语言能力上更接近目标语;在社会语用能力上,两组学生在接近目标语上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大二学生取得的进步稍微大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