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必然涉及到高校、政府和企业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合作不协调必然会导致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方面的诸多问题。针对目前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的各种机制问题,我们分别采取改进各种机制方面的对策和措施,能够对未来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是现代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增强了人才聚集力、研发力,加速了科技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智力支持,成效是斐然的。但是,由于当前存在科技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足,资金跟不上和利益分配冲突等方面的问题,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成效与问题并存。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以便使河南高校科技创新创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托高校国家科技园区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构建集科技创新激励评价制度、成果转化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于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期为完善现行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山东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山东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以发挥科技创新成果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视域下不断转型发展,但系统各构成要素依然存在割裂问题,缺乏协同效应,无法满足市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创新人才供给的质量,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生态位理论分析生态系统中生态要素之间的生态位关系,通过生态位分离、扩充及协同进化等策略研究生态系统各要素的交互作用机制,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要素的优势互补和协同进化,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础投入、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要素的能力。当前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科技资源投入有限、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等等问题。提升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方面:依托优势学科,形成创新团队;优化资源环境,构建创新平台;完善体制制度,形成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术创业是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校“第三使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术人才加入到学术创业的行列,廓清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对于提升学术创业的成功几率、提升高校学术成果转移能力和建立学术创业生态十分重要。通过国外高校案例分析和国内高校调查访谈发现:高校、产业和政府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学术创业均有重要影响,并在潜在学术创业阶段、新兴学术创业阶段和和成长学术创业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针对学术创业不同阶段的影响要素,高校与产业、政府应协同采取依据不同阶段的针对性措施和政策,以此才能更好地助力高校构建学术成果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和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高校科技创新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等,高校科技创新外部协同是高校科技创新内部高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同创新。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四个主体要素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外部协同的模式、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运行机制的提升策略,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大学生与教育环境的互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充分调动不同层级的环境系统要素。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文化氛围缺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文化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仍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价值观偏差、目标不明确、学科体系尚未形成、运行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需求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借用"生态学"理论,构建包括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孵化体系、师资体系、文化体系在内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旨在与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的其它子系统相互协调,产生共生、协同作用,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生态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创新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创新产出能力低、创新转化度不高等问题。要构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分层次发展;要加强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尽快建立技术转移体系、产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体系以及适合河南省省情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较多的科研项目,产出了大批科技成果.从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视角出发,探索构建教学、科研和创业三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力求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难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浙江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初显,但同时也存在着创业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制度建设个性特色不够、激励机制引导作用不足的问题。借助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判断关键要素,深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成果产业化收益分配格局等举措。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策源地。当前,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主动性和开放性不足、调适机制欠缺、沟通机制不健全、政策和制度引导弱化等问题,必须在培育市场意识、调整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三方合作"机制和搭建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方面优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广东省有关部门创造性的提出了"攀登计划",并以此为抓手积极培育提升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广东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工作的创新举措,"攀登计划"在项目申报期、中期检查期、总结验收期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流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攀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加强前期宣传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等方式,不断完善"攀登计划"的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是高校利用自身科技优势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标尺。但目前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者少,企业对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应完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沟通机制;积极调动企业参与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方位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每年有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问世,由于成果缺乏社会适应性、转化机制不健全、政府作用缺位等原因,使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率极低,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市场,建立风险基金,完善转化机制,发展构办产业,加强舆论宣传等途径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造就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技创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河南省高等院校科技创业存在着诸如科技成果先天不足、管理体制滞后、科研任务繁重和精力分散、创业意识不强、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明晰现状、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着力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是高校提升其科技创业能力、服务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是整合科技资源,使科技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配置和融合,优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和调控科技活动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适应国际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实现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建议,对高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邱国霞  李胤 《文教资料》2008,(6):160-162
加强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三个方面分析目前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三者之间要相互协调,政府要改革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投资体制;企业要增强主体意识;学校要建立科技成果激励制度,创建技术孵化体系,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