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四言诗创作成就很低,本文从汉代四言诗的风格特征以及四言诗与音乐的关系来阐述它的创新之处,以此证明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四言诗体虽然声势渐弱但它在汉代的转化与流变,影响着汉以后四言诗体及其他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创作角度列述汉代不同时期四言诗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从中展现出四百多年汉代历史的浮光掠影并深入了解汉代四言诗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0,(2):53-56
在广西出土的铜镜中,汉代铜镜所占比重较大。从类型学上分析,汉代铜镜铭文的主题有祈福辟邪、相思毋忘、十二地支、材质介绍、宣传介绍、宗教信仰等几类。分析广西出土的汉代铜镜铭文,有助于我们了解汉代的铜镜特点和汉代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四言诗,或称“四言”、“四言体”和“《诗经》体”,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特殊的体裁;它既是一种以每行诗句四字为特征的古老诗体,又是一种藉儒家经典《诗经》的产生而著名的文学形式。也正由于上述特点,在四言诗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又形成了两种偏向:一种是以汉代以来经学家为主体的、基本将四言诗置于“《诗经》经学”的附庸地位的研究;另一种是包括传统小学在内的、完全基于四言诗诗句字数和语词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而很显然,在这两种偏向上的四言诗研究,是很难准确揭示四言诗的发展规律和兴衰机制的。笔者认为,要真正阐明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5):63-67
汉代铜镜中有很多带有"忠"字的铭文镜,这些"忠"字铭文当是对儒家忠的思想的反映。经整理和统计,铭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自身修养之忠;二是关于与人交际之忠。以铜镜铭文体现儒家忠的思想是汉代推崇儒学思想政策的结果,它表达的是希望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忠的品质。推而广之,在独处或人际交往中,均需秉持忠的思想,从内心与行为上以忠规劝自身。  相似文献   

6.
汉代楚歌诗,一向不被人重视。最近出版的北大中文系文学专门化55级集体编者的中国文学史,甚至连提边没有提到它,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以为,在汉代文学史上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事实:五言诗的与盛,那是汉末的事;在两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中,充斥文人诗坛的,不是那种歌功颂德的汉赋,便是那种呆极无味的四言诗,比较有一定真实内容的要算楚歌诗;汉赋、四言诗等表面是继承诗经、楚辞,实际上是和诗经楚辞的优秀传统脱节的,比较能够真正继承它们的也是楚歌诗。所以如果丢掉楚歌诗不讲,那么汉代文人诗实际上便成为一片空白;文学发展的优良传统就实际上就要被割断。这样做,当然是不合乎文学发展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是产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它们是文论舞台上的双子星。两书作者刘勰和钟嵘都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钟嵘对五言诗很推崇,对四言诗却贬抑;刘勰则在叙述四言诗、五言诗的发展中着重讲了五言诗的发展。笔者通过对两部作品的相关分析,可以初步观察到四言诗、五言诗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8.
历来都认为汉代的诗歌创作成就很低,尤其是四言诗的创作更是处于衰落之境.从两汉四言诗的传衍方面着手来阐明四言诗体在其他文体中的运用,发现大量四言的韵文韵语存在于辞赋、骈文以及颂、赞、铭箴、碑诔等应用文体中,各具特点并影响着汉以后许多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四言雅、颂体,主要用于宴享、祭祀,语言风格古奥难懂,与文学性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相去甚远;《楚辞》少用四言而多采用国风中的长短句表达情感,汉代四言诗则因循守旧趋于僵化;五言诗的兴起,反衬出四言诗的局限和弊端;加之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凡此种种,决定了四言诗的衰微。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四言雅、颂体,主要用于宴享、祭祀,语言风格古奥难懂,与文学性诗歌"言志抒情"的功能相去甚远;<楚辞>少用四言而多采用国风中的长短句表达情感,汉代四言诗则因循守旧趋于僵化;五言诗的兴起,反衬出四言诗的局限和弊端;加之古乐消亡,民间不复有四言歌曲;凡此种种,决定了四言诗的衰微.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采诗形式有两种:乐府机构的采诗和政府官员观风俗的采诗,二者的采集对象、采诗目的和关注点不同。汉代政府官吏观风俗的采诗制度促进了汉代民歌创作的兴盛和题材的集中,促进了诗歌写实性和叙事性的增强,导致了诗歌叙事详于重心而略于枝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是乐府诗史上值得注意的一座艺术高标。这一时期的乐府诗,虽然具有两宋乐府诗的某些因子成份,但重要的却是"以唐人为旨归"后的一种成果展示。金代诗人之于乐府诗的创作,不仅继承了杜甫"忧黎元"、白居易"补时阙"的创作宗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芒的新乐府诗,并且还以对歌行类乐府的雅好,而使得七言歌行在当时成为了一种创作时尚。两宋乐府因与音乐脱离了关系,而为一种仅供人们阅读的案头文学,金代乐府诗则使这种案头文学又回归到了"原生态"时期,即其大都可配乐而唱。这种回归,显然是乐府诗史上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3.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4.
楚文化本身固有的悲情因素;汉代“以悲为美”的风尚;现实政治生活遭际带来的巨大痛苦,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悲剧色彩的主要原因。楚词歌、乐、舞的混融状态;汉代倡乐之风的盛行;充分抒情的需要,是造成汉帝王后妃楚歌歌、舞、乐三位一体混融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元代回回人萨都剌的诗作具有民族本色,其游历经商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作中亦有对于游的描写,然不同于李白游侠和庄子之游,实质还是近于少数民族的游牧,也即为生计而游,而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萨都剌的诗作又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学作汉人诗的特点。本色与模拟的交融,学效汉族诗人,诗律的尚未成熟,思想感情中的儒家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民族痕迹,这些构成了萨都刺诗歌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文学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时代究竟起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认为,由于经学的强制的规范,汉赋不是自觉的文学,以汉赋为"一代文学"的汉代也不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阑干”是唐宋词中常用意象,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一意象构筑出种种优美动人的意境。阑干与不同词语组合可呈现出不同的词境,如香艳之境与忧思之境。除了能够创造出多种词境外,“阑干”意象在词中还具有多种功能。如道具功能、依倚功能、屏障掩映功能。唐宋词人频频选择“阑干”意象表达情思的原因有三作为必不可少的装饰性场景;“词为艳科”的特质;作为人们心态变化的见证与记录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问答形式在曹植的诗文中均有出现,但散文中的问答形式更多地受赋体主客问答模式的影响,而诗歌中的问答则与汉乐府中的叙事手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杂有五、七言或民间五、七言歌谣,溯其源则年代久远,而中国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则在西汉初,并非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诗》,中国文人七言诗的雏形也产生于西汉,并非始于曹丕的《燕歌行》。文人五、七言诗发展至汉末,各种艺术技巧基本成熟,它上承诗骚体,下启永明体,惠及近体,完成了中古诗歌的重大转型,对后世格律诗的产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