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进行农业生产效率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区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江苏省204国道样带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7年四期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类指标,运用DEA模型方法开展了农业生产效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区域农业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1980年综合效率平均值最高,达0.9679,1990年最低,为0.9322;②除如皋市外,中部其他地区农业经济效率普遍较高,南部和北部地区农业综合效率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综合效率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灌南、滨海、东台3个地区农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一直处于有效状态;响水县一直处于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状态;常熟市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一直处于无效状态;其他地区都在不断变化中。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过去3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导向、管理与技术进步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科技供给服务进行跟踪调查。利用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该地区农业科技供给、采纳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和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农业科技供给重产中轻产后、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市场特征明显,在供给内容和渠道上均存在错位。网络供给渠道建设不完善、科技需求者知识水平不高,对农业技术或产品了解不足。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推进该地区农业科技有效供给的策略,为其他地区农业科技供给效率提升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弥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缺位,本文提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可以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利用一切乡土资源进行内部技术创新;可以建立有效的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推广效果;可以放大农民科技需求,提供部分科技推广资金;能够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转变产业结构.但是在商品化程度不高、更具"公共品"特色的农业生产领域,仍然需要政府公益性科技服务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在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1996-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同时对影响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平均技术效率值只有0.61.从农业生态区划来看,华南、华中、东南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农村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及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科学利用农业科技活动经费、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将成为提升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省域与区域层面探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近60%省域的农业技术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东部地区效率值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长江中游地区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销区效率值最高,粮食主产区最低;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U型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种植结构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12):2442-2450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0—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1省的面板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区域内农业生产效率,并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其进行分解,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0—2018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效率水平整体较低。②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特征,老挝一直是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农业生产效率最低的国家。③中国云南、越南、缅甸和泰国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技术的拉动,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提升的贡献程度由初期的小于生产规模,逐渐转变为大于生产规模。④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特征是自然因素和生产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气候水文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地形地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呈显著正向关联。通过剖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效率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揭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生产状况,也可为区域内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2017年农业科研机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创新水平的中介角度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与农业科技生产率之间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也可通过技术创新间接影响农业科技生产率;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中介效应不显著.因此,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需要从"直接"向"间接"转变,注重提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9年江西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效率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效果是正向的,而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结果复杂,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和方向不一致。相对于技术进步,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更为显著。因此,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效率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朗  陈杰  刘晨 《资源科学》2021,43(9):1821-1833
基于对黄淮海平原2017年的实地调研数据,选取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小农户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3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冬小麦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①小农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中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值的差异较大。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值集中在70%以上的水平,而小农户集中在10%~30%的水平;②结合各个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效率可知,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均有一定的提高空间;③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农业收入占比、用水成本和是否采用灌溉技术等因素对所有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都会有正向影响。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户的年龄、灌溉面积、灌溉设施等因素能够影响其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但是对于小农户的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无显著的影响。小农户是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和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对象。加快传统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加大公共服务建设等措施有助于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SFA的四川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四川省21个地区 2000-2006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对各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四川的农业增长目前还主要依赖土地和流动资本的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随时间增加有下降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资本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效率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运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实证研究方法,对2012年实行分类管理后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事年限、单位所在地、待遇满意度、推广机构的管理机制、修订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民的评价对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显著性影响;根据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从完善农技推广法律体系、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提高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和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几方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两大战略任务都有赖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成本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进而分析了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资源利用和产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本文从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角度,提出了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DEA-HR-LCV三步法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表明,农业科技研发团队与农户技术效率的提升受制于其规模效率,专业协会组织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处于"协调且一般有效"状态,而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极弱融合"是主要制约因素,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及农业科技采纳与应用等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农业科技系统内部未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HR-LCV三步法模型,测度与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系统内部融合程度及其制约因素。研究结论显示:(1)农业科技研发团队与农户技术效率的提升受制于其规模效率,专业协会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其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传统农业科技推广部门;(2)专业协会组织的融入显著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处于“协调且一般有效”状态,但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极弱融合”是主要制约因素;(3)农业科技系统内部子系统间尚未实现深度融合,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尤其是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间的“极弱融合”,其原因主要表现为科研及研发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不足与农业科技采纳与应用不足。据此,作者提出了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完善、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使用2003-2009年间全国10个省区835个样本农户跟踪调研数据,考察农业技术效率以及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70,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各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差别显著,辽宁最高(0.86),而甘肃最低(0.59);整体上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从各省区来看,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多功能复杂系统,它需要建立一个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机制与模式。作为主要社会力量的高校具备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的巨大的优势和充分的条件,具备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特征和使命。高校复合型农业科技服务的实践模式就是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提高其科技服务的到位能力,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和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7.
孙洪武  齐博  刘志民 《科研管理》2012,33(11):122-128
本文基于过程管理视角,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个维度构建了中试熟化型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项目评估模型;通过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切适性及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认为,只有设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吸收终端用户农民参与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成果熟化程度,为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调研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调查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笔者对宁波的农技人员、农户和农业相关部门进行了细致调研。发现目前宁波农技人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效果较好.普通农户和农业大户(含农业基地)是衣技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技人员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农经和农技.服务内容多数集中在新品种的引进与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主要集中在新品种的引进、农业技术培训和病虫害监测预报,较为符合农户需求;农技人员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与发放资料的方式向服务对象传递技术信息。同时,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经费不足、农户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技人员实际收入偏低,现行各种激励机制仍有改进空间:农技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讲解水平,加强实用技术指导,及时传递农业技-术信息等。因此,建议宁波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降低农技服务人才的流失率:建立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或科技进村服务站,向下延伸服务链条;妥善解决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问题.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开展教育与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技术接受能力:继续完善沟通反馈渠道,建议成立农技人员申诉制度等,以进一步提高宁波农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规制、政府R&D投入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度量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使用超对数SFA模型,测算出30个省级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再采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对二者最优强度区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性。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0.617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0.798;当政府R&D投入强度高于门槛值0.109时,影响系数为0.194,政府R&D投入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只有当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处于合理区间时,环境规制政策才能引致政府R&D投入,具有“激励效应”,进而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行为,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