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客观、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现实价值。文章构建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AHP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确定了指标权重,建立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选取财经类高校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完善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制.在学术评价过程中,一要在评价体系中确定合理、有效的指标评价,注重评价体系机制创新.二要建立符合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特点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包括科研成果由量到质的转变、人文社科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建设良性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因子法的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已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对高校人文社科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得到了来自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影响因素重要性大小的选择结果,之后对三类群体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和高校提高自身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器",具有重要的社会评价功能,第一至五届评奖结果见证了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历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统计表明: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式微,新的主干学科格局正趋于形成;获奖成果高度聚集在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差异化特色发展渐成取向;引领学者自觉打造学术精品,亟待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机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5.
改变观念创新机制推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萍 《中国科技信息》2006,(16):258-260
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迅速,但由于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制约了高校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学科建设、评价机制、经费管理等方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困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淳  黄宏  杨国秀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98-199,206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社会价值间接性、社会效益的滞后性、研究成果的相对性等特点。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体系,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时都是各行其是,因此,建立完善的成果评价机制,改进现有的评价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行业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并对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展开论述,进而对行业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进行思考,以期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校三大主要功能之一的科学研究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则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精神和学术形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理念应该着眼于人以及人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文社科科研体制创新与科研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在转变观念,强化职能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刘丰  陈理娟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3):299-301,3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其中高校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同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存在的诸多"误区"也不容忽视,结合高校现状,通过统筹学科建设规划,扩大学科交叉深度和广度,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和谐机制等举措,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04,(4):62-63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3月15日上午在北大图书馆正式启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英文简称CASHL)根据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引进专项经费建立,是教育部高校  相似文献   

11.
品牌生态位测度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兴元 《预测》2006,25(5):60-64,80
借鉴生态学原理,对品牌生态位的涵义进行了初探,建立了品牌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品牌生态位适合度评价的函数法、模糊评价法、适合度复合系数法以及基于同类标杆案例品牌贴近度的品牌生态位适合度评价模型。给出了一个实际应用案例,针对案例中的四个品牌,分别计算了目标品牌、竞争品牌以及标杆品牌的品牌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目标品牌的适合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但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拉大,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因素远未形成。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现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对于正确发挥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心-外围结构与跨国公司选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选址时,往往倾向于外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在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跨国公司分布的中心-外围结构。本文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心-外围结构形成的动因、机制及其主要形式,对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的中心-外围结构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跨国公司选址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评判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才聚集效应的新角度入手,在给出人才聚集效应的相关概念、特征后,分析影响人才聚集环境的因素,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了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青岛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进行评价。从有利于人才聚集效应产生的角度提出几点优化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玲 《预测》2004,23(3):69-73
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网点,大幅度收缩经营范围,二级分行已成为主要的面向客户的直接经营单位。二级分行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种原因,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因此二级分行在注重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台风登陆前后暖心结构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NCEP再分析资料和台风年鉴资料,在2000~2007年期间登陆我国的台风中选取了18个台风为例,对这18个台风温度距平垂直剖面图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垂直结构上.台风登陆前台风暖心结构图形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有规则,且圆滑;当台风登陆后暖心结构发生变化,图形呈不规则、扁平.台风登陆前后暖心面积指数大部分都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7.
商业模式创新是决定新创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性战略问题。尽管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新创企业至关重要,但是学者对于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尚未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比较分析了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然后对近10年来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出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以此为基础,整合理性定位、进化学习和认知三个战略视角,提出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为新创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邵胤  王丽 《科教文汇》2014,(2):54-54,56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美文学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先从教师、学生、师资等各方面提出了我国当前英美文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对策,希望对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的改进与完善能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充分肯定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100多年以来的时代发展对传统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提出的挑战,在时代因素和制度因素的结合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应该创新的几个观念,最后分析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进行研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综述,并根据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经验,深入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政府干预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以及绿色产权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价格制度、绿色金融制度及非正式制度,从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