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来看,造成古代河西走廊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结合古代河西历史发展的特点全面分析和看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的政治现实,无法改变两岸源于相同源流历史的事实。长期以来由于两岸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少学者只关注大陆历史教科书的政治意识形态;或者说,都习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但是研究者应关心,吾人如何可以从彼岸的历史教科书中学习到什么?能不能借此来凸显或反映台湾当前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问题?或反过来对照出对方历史教科书的问题?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又避免因为两岸政治立场对立所引起的争论,本文将以两岸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各挑选五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比较教育学者贝瑞德(Br…  相似文献   

3.
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方面的研究一直甚为重视,对历史农业地理学学科理论,北方地区农牧分界线变迁,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农业区兴衰变迁,黄河流域蚕桑业盛衰变迁,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变迁等相关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研究人才,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教材把中国历史划分成了9个主题,以中华文明起源为基本原则和线索,增强了形象性,强调了历史延续性,强调了人性化(以人为中心,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目标),强调了整体性,具有综合特征,强调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出发点去感受古代生活,增加了感性认识;以中国古代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侧面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内容:以宪法和国家现行法律为主导。  相似文献   

5.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五年有余的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历史知识经常与语文中的诗歌有联系。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优美的诗歌更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之一。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恰当的引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进,感受历史场景的壮阔,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历史更有魅力,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历史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力图对古代诗歌引入历史教学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一份历史试卷,我们习惯了从知识点的分布、考点与考纲要求的差异、难度、区分度等角度去进行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从知识的层面去评价事物。我认为.知识的层面固然不可或缺,但评价历史试卷的价值倾向更为重要。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没有了价值取向,所有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本文拟从历史课程价值观的角度来评析历史试卷.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阅读中国古代的神话,总有许多美好的感受。分析与思考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多多少少都能从中感觉到,神话故事的产生,与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历史发展相适应。从神话故事的内容看,既反映了古人同自然界的斗争,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追求美好与幸福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史还是从中国科技史的角度,无论是从中国文明史还是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都江堰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于四川地区的学校来说,都江堰还是地方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作从历史教师之初,我就十分重视都江堰兴建史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从史学的视角去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的变迁,总结其经验,以便解读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支点。同时也考虑到,在实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中,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继承和发展中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高考文综北京卷第13题是一道有关俑的试题。而《中国古代史》(人教版2005年4月第3版)涉及有关“俑”的图片有14幅,其中秦汉3幅,魏晋2幅,隋唐6幅,宋元2幅。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史料中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专业人才的角度,还是从高考考纲对考生的目标与要求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对“俑”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服装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文化标识。服装的变化不仅是艺术发展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服装的变迁,借助跨学科知识,拓展史料充实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构建历史解释意识,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从而达到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陈淑霞 《考试周刊》2010,(44):37-38
从公元公元484年北魏实行俸禄制到公元499年魏孝文帝去世.是北魏进行改革的15年,史称这一时期的改革为“魏孝文帝改革”。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北魏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观念把舆地之学仅视为史学的附庸,然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脱胎于舆地之举的历史地理学茁壮成长,五六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成历史学中的一门显学,学科理论逐渐莉到完善,学科基本建设初步完成,历史人地理研究方兴未艾,高质量的论层出不穷,在历史政区,疆域,产业,人口,城市,军事,交通,社会化,古代地理学家与地理献等领域均有所突破;同时居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方面也是成就喜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研究日益兴旺,这一切均昭示着该学科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课程目标中关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有两条:一条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另一条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类书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书籍体裁,也是一批具有珍藏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源,古代类书是现代百科全书的雏形和检索古籍资料的重要工具,它与其它事物一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主要论述类书在我国历史上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繁荣的几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周全 《华章》2013,(28)
夏朝的奴隶制国家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从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到春秋、战国的封建国家以及现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形成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民族发展历史,这是从民族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态势,也是比较普遍的历史分析方式,本文将拟从历史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孙传胜 《山东教育》2002,(29):33-34
高三年级《中国古代史》试验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六章元明清部分中的元朝历史与1992-2001年起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以下简称旧教材)第22章“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相比,不论在内容还是在章节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大大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严密性,更加系统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更有利于学生对元朝历史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教材内容的变化1.调整章节结构,便于师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1)旧教材中第22章用了四节内容专题讲述了元朝历史,而新教材则在第六章中前三节讲述…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诗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形成发展的。因此,运用古诗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既是中国古代史教学资源的开发,又是历史学科与周边学科的整合,完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需要。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如何运用古诗进行中国古代史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古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构建新的研究理论范式,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论坛于2005年lO月15~16日在南开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河南、陕西、甘肃、上海、湖北、江西、广东、福建、香港等省市地区的近四十名国内学者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程中,举行了四场学术报告,围绕中国传统社会基本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内容涉及历史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理论范式的清理与建构、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分期、中国传统社会的阶段性发展与变迁、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造、集团、分层及利益冲突整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