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文艺理论上的不同看法,胡风与周扬之间有隔阂。但在“文革”中,面对“四人帮”的高压淫威,胡风绝不肯对周扬落井下石。 1967年,姚文元抛出臭长文章“批判”周扬,关押胡风的监狱方面遵照江青旨意,叫胡风对姚文明确表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的现实主义创作论——胡风周扬创作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风与周杨,是我国三十年代以来有代表性和重大影响的文艺理论家。他们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研究文艺问题、总结文艺实践经验来形成自己的文艺理论的。但从三十年代以来,围绕典型问题、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问题、民族形式问题、《文艺报》的错误问题,不断的展开争论。胡风认为以周扬为代表的一些理论家的理论是“机械论”或“庸俗社会学”,周扬及其战友则认为胡风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反现实主义的”。那么,他们的理论到底有一些什么区别呢?形成这种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九年,“四人帮”中自封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姚文元,匆匆抛出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这株大毒草,对鲁迅进行了攻击、诬蔑和诽谤,歪曲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树碑立传,宣扬修正主义观点,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对一九三六年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姚文元在《巨人》中有段毒汁四溅的文字,他说:“鲁迅逝世前那一段时间里,胡风、冯雪峯等进行了恶毒的挑拨,企图利用鲁迅来分裂进步文艺界.由胡风、冯雪峯挑起的两个  相似文献   

4.
胡风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来源也比较多。他既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受过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在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中,对胡风影响最大的要数厨川白村。胡风曾说,早年有两本“没头没脑”将他淹没了的大书,其中之一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的创作理论,曾帮助他“清除了(抵制了)拉普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除经典作家的著作外,普列汉诺夫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对他影响也较大。但我以为对胡风文艺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鲁迅和冯雪峰。胡风说:“由于鲁迅的实践,我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凭着实感的。”胡风正是通过鲁迅的实践而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冯雪峰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和胡风一起秉承着鲁迅的遗产。但由于冯雪峰一度处于领导的岗位,并和胡风有着亲密的友谊,他的文艺观点对胡风的影响也很深。故欲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来源,首先要剖析这两个人对胡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多年来,由于文艺界的种种原因,胡风及其文艺思想一直被人们当成错误典型加以批判。近年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好转,胡风一案得以平反,文艺界的许多理论评论家,又开始了对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1933年前后我国左翼文艺界摆脱庸俗社会学的影响,逐渐接受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总结本土化现实主义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中国化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并诞生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其中冯雪峰、周扬、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理路和传统。  相似文献   

7.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8.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9.
1979年 12月 5日 ,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在南京召开“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会”。周扬同志应邀到会发表谈话 ,并回答与会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岁月匆匆 ,这次谈话距今已经 2 0余年了。今天看来 ,谈话中难免有某些错误或不妥之处(特别是关于胡风问题 )。但作为文献资料 ,对研究周扬晚年思想仍有其参考价值。为此 ,本刊特将这份谈话记录稿发表于下 ,以飨读者。 (记录稿未经周扬生前审阅 ,标题为本刊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胡风曾以其极为鲜明的“异端”色彩震惊和影响了中国文艺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当人们从长期的批判与声讨声中苏醒过来并开始对胡风理论进行理性反思的时候,却感到了胡风理论的独特性质及其命名的巨大困难。在包罗万象的“无边...  相似文献   

12.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杰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较早地对左翼文学运动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左倾化理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工作,检讨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认识。胡风的文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于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胡风把“五四”的个性意识和战斗精神渗透到了现实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当中。另一方面,胡风文艺思想非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性、政治性以及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诉求。胡风把“五四”这个复杂的文化政治事件整合进了革命主流话语的叙述当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问的胡风文艺思想所导致的悲剧具备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沉冤三十年的文艺理论家胡风今天终于平反昭雪了,其文艺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至今也才能得到人们正确的估价和认识,此文就其文艺理论核心——“主观战斗精神”及其它重要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不失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5.
《师道》2009,(11):F0004-F0004
蕲春地处长江北岸,黄冈腹地。是明代医圣李时珍、近代文艺理论家胡风、国学大师黄侃以及两千余名海内外专家教授的故乡,是闻名中外的“教授县”。  相似文献   

16.
胡风(1902--1985)在解放后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胡风反党集团”绝对是冤案。1952年12月16日,周扬在文艺界召开的“帮助”胡风认识问题的座谈会所作的结论是:“胡风在文艺理论上推行的是一条反党的路线”。1953年,《文艺报》相继发表林默涵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批判胡风。胡风不服,乃于1954年2月至7月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周扬在文艺表现上的两重性被称之为“周扬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周扬在其个人思想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各种状态充分反映了中国在20世纪文化建设上的反复性、特殊性及先进性。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文艺在文化转型期的先导作用是今天解读“周扬现象”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今胡风先生已逝世二十多年,宋代苏轼怀念亡妻时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胡风先生逝世已是多年了,更叫人去思量、去难忘。我们作为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怀念他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拿起手中的笔去纪念他弘扬他,让其精神不老,思想不灭。胡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翻译和诗人。  相似文献   

19.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的政治清算有一个渐次升级的过程。其中,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胡乔木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胡乔木随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后逗留重庆,借批《论主观》来清除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1948年香港的《大众文艺丛刊》对胡风发起的公开批评,也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头两年,胡乔木多次奉命找胡风谈话,试图解决其思想问题,他还借舒芜发表自我检讨文章的契机,组织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转发了舒芜的自我检讨文章,胡乔木亲自加按语,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到“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事实上为后面的文艺批判定了基调;1954年之后的对胡风大批判过程中,胡风写给舒芜的私信被披露直接导致了胡风问题升级为“反党反革命”问题。这件事与胡乔木建议写胡风的宗派主义的文章有间接关系。但是,对于把胡风及与胡风问题有牵连的人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胡乔木是不赞成的,并在毛泽东面前替胡风作过申辩。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文艺的教化功能在文艺论坛上有着神圣的牌位,且香火不断.于是,所有的文艺产品都是受制于这一“指令”目的的.无疑,理论的偏颇和僵死必然诱产出畸形的作品,畸形的作品“教化”出畸形的人格思想.艺术,在这一“生产—流通—消费—反馈”过程中失落了她的原本功能和价值,变得几乎自己忘了自己.在迷惘中,许多人不得不提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在被艺术“非理论”全面覆盖文坛的年月,便有一些好心的戏谑人士滑稽而又正经八百地提出“文艺就是文艺”、“文艺不是什么”的口号.这些口号看似有些虚玄,实则导出许多理论的真谛.他们用心良苦,希望能解放文艺,给文艺松松肩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