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心诚 《精武》2010,(4):66-67
一、成于机缘 古之形容宝中宝者,有荆山之玉、灵蛇之珠与之类比。王壮弘先生《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极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乃太极系列著作中的荆山之玉、灵蛇之珠。整理者之一蓝晟先生称其为"数百年难得一见通达太极拳真谛的著作"(《序二》第6页,为便于阅读,以下引文均不注明出处),是一个有自我体悟的见解,意在说明王先生对太极拳的贡献非同小可,不能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2.
李师融 《武当》2000,(11):34-36
唐顾诬蔑陈微明“窜改拳谱”,其言是不堪一驳的。查吴公藻(吴鉴泉次子)1935年著《太极拳讲义》已将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传与其祖父全佑的全套拳谱公布。第32页的《太极拳论》即为陈微明传出的《张三丰太极拳论》。全文的文字、段落,以及拳论之末所附的“原注云:此系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完全相同。这是证明陈微明忠实传播杨氏拳谱的铁证。吴公藻在书中还特地亲笔留言云:“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07,(1):19-21
太极拳运动中,手足是最活跃的部位。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步法第九》曰:“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文化视角,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及其与经典拳论《九要论》的渊源关系,指出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为民国时期的作品,是太极版的《九要论》。  相似文献   

5.
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待,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为此下面就太极拳的刚与柔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供太极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7.
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相似文献   

8.
罗名花 《武当》2003,(1):29-31
前言陈式新架太极拳说,始于唐豪先生。1930年,他在陈氏族人陈子明的陪同下去陈家沟访问,撰写了“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一文。其中讲:陈沟新架十三势的编者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他和陈长兴同辈。  相似文献   

9.
王永其 《精武》2008,(12):5-5
陈氏太极拳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陈氏家谱》所记: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历代相传陈氏太极拳,练拳之风盛行,经久不衰且名家辈出,但不外传,直到陈氏十四代陈长兴才传给杨露禅,十五代陈青萍传给武禹襄。经过他们多年的学习、吸收、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但陈氏太极拳则仅在陈家沟,没有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第六句一作"粘连黏随不丢顶",一作"粘连粘随就屈伸"。简化字已经统一写作"沾粘连随"。这一句也是太极拳理论的核心理念,但是具体含义也是颇费周折。在陈王廷有限的遗作里找不到其踪影;他的舅舅,同样在千载寺学习过十三势的李春茂所作《无极养生拳论》也不曾论述。乾隆年间的《太极拳论》中也没有完整论述,只说到一个"粘"字,提到了"随"字。陈长兴的拳论中只存名称,而个别字还有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武术期刊上有推手论文面世。各家各派对推手拳理抒发己见,还有以传统风味赞扬。我认为韵味更有文化气息。文中提到王宗岳、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几位先贤大师,要修炼太极拳,继承他们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忠实继承科学发展,我们才不愧为他们的子孙。下面是先贤的拳诀教旨,请看先贤有关太极拳的精华论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陈长兴: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内外相连,前后相需。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杨露禅:站住中定往外打。武禹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李亦畲:用意,不是用劲。  相似文献   

12.
李滨 《武当》2012,(10):34-36
山西科技出版社《太极拳源流之谜》(2009年10月第1版)一书中,刊出中国武术协会康戈武秘书长《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第010~022页,以下简称"康戈武解读"),该文曾刊发于《中华武术》杂志(2007年第12期第7页),康先生在文中对王宗岳进行了解读考。现就康戈武先生的"王宗岳考",径予驳斥。一、康戈武"王宗岳考""康戈武解读"说:"把太极拳与张三峰(丰)连在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表明,清代道光年间,陈长兴和陈清平是精于太极拳技艺而承先启后的两位拳学大师。陈长兴和太极拳功架以杨露禅传播的杨式太极拳和陈发科传播的陈式太极拳而先后公诸于世,为世人所熟知。陈清平的太极拳功架,其面目如何,尚无著名门徒直述其拳势拳法的纪实。本文试就接触到的有关资料,分析陈清平太极拳架势名目及授受源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太极拳古典拳论对太极拳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陈氏《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结构内容及其来源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该拳论来源于形意拳《岳武穆九要论》,其作者并非陈长兴。继而提出,要正确看待太极拳与形意拳之间的交流现象,对待部分传统太极拳理论不应过于迷信尊奉祖传;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太极拳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路迪民 《武当》2005,(1):26-29
关于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大家普遍认为,是河北永年的杨禄禅到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的拳,后经杨氏祖孙三代授拳于永年、北京及全国以至世界,太极拳才由此声名大振。然而,杨禄禅是怎样向陈长兴学的拳?学的什么拳?却历来有各种说法。本文试对各种说法加以分析,期望还以历史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李师融  李永杰 《武当》2006,(1):28-29
据顾留馨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页记述:“从《陈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拳艺一般,玄孙甲第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由此可推知,陈王廷从蒋发学得的太极拳艺,只是初级功夫,未得太极内功真谛,无能传其子孙后代。为什么呢?原因是陈王廷一生习外家拳的炮捶,晚年才学太极拳,由  相似文献   

18.
李滨 《武当》2014,(9):45-47
关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生卒年月,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教材,诸如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太极拳术》、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未见明确记载。唐豪、顾留馨说他诞生于1799年而逝世于1872年。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傅钟文《杨式太极拳》一书,所写简介.仍依循唐顾之说。  相似文献   

19.
梅应生 《武当》2004,(11):19-21
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所载.王宗岳原序《原文》八十三页有云:“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其中“运劲如抽丝”句,近二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太极拳专刊曾发表众多作者对此句的诠释:①从蚕茧向外抽丝,要连绵不断;②如像蚕子吐丝结茧自缚那样均匀不断此两种诠释都围绕蚕茧之“丝”而论,笔者则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一代宗师陈长兴公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的第六章讲: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太极拳是心意相合,以心领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整体健康运动。心如何想,意思就如何随;内气如何引,劲力就如何走;全身筋骨、四肢百骸或顺或逆、或上或下、或走弧线、或走圆圈,螺旋缠绕,动作或动或静、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