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零翻译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零翻译”作为一种有效便捷的翻译策略应运而生。分析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确立零翻译存在的理论依据——最小省力原则和功能对等原则,并且通过具体例子说明零翻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体现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浅析了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主要探讨了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理论,举例讨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伴随了整个语言翻译发展的历史。本文在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语言的可译、不可译、有限可译之间的转化和互补,揭示了语言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并促使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赵云龙,刘慧玲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宇而言的。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域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调异形成了语...  相似文献   

6.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罗义霞  秦伟 《海外英语》2014,(19):133-134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词汇不仅在网络上普遍使用,甚至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网络词汇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使得网络词汇的翻译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零翻译理论的提出为不可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途径。零翻译的八种具体方法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网络词汇时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罗胜华 《海外英语》2014,(19):131-13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词汇不仅在网络上普遍使用,甚至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网络词汇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使得网络词汇的翻译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零翻译理论的提出为不可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途径。零翻译的八种具体方法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网络词汇时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词汇不仅在网络上普遍使用,甚至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因网络词汇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点及语言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使得网络词汇的翻译成为译者们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零翻译理论的提出为不可译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解决途径。零翻译的八种具体方法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网络词汇时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码之间的简单转换,而且必须充分考虑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译性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本文结合实例探讨文化不可译性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文星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28-129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码之间的简单转换,而且必须充分考虑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译性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本文结合实例探讨文化不可译性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可译性"则指"一种源语文本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单位,实现不了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力,不可译渐渐变成了可译。本文简单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可译的可译趋势及不可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可译"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关于语言结构的"不可译",还是文化传统的"不可译"断言,都是对人脑认知功能潜势的低估,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讹推,是对主体性的过分执著和对主体间性的无视。从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出发,那些看似"不可译"的语言、文化现象天生就带有"可译"性的语言哲学基础。基于此,根据"互文性翻译"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化"理论、"解构翻译"理论对"不可译"论依次进行审视,并最终从语言的主体间性角度指出"不可译"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主义根本属性,可以彰显其本质上的"不可知"论属性。  相似文献   

18.
翻译绝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体。同时,翻译过程中的"忠"与"信"也是相对存在的,绝对中式原文的译文也是不存在的。本文先阐释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接着提出缓解这些不可译现象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层面看翻译的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跨化交流活动.不同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翻译的限度问题.本分析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并认为可译和不可译是相对的,不可译总是处于向可译的动态转化中.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