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2.
正究竟何为词体,往往依人而定,各有所指。本文所指词体非谓广义的词,而是指基于文体学意义的词的体式。其学理依据源于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中的论述。他认为:"如果以‘文体’一词指称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的话,那么,文体的基本结构应由体制、语体、体式、体性四个层次构成。体制指文体外在的形状、面貌、构架,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体性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1)同时也参考近  相似文献   

3.
翟屯建 《寻根》2021,(3):114-118
浙江与渐江 安徽省的省名由安庆与徽州两府各取首字而成,所以人们说徽州占了"安徽"一半.省名与徽州相关的不仅于此,"浙江"一词也是全部源自徽州.最初有这个想法,源自宋罗愿《新安志》中的一句话:"'浙'或作'淛',音制;或作'渐',义并同."那么,浙、淛、渐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5.
<正> 民主(dem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词"demos",意为人民。从词源意义上讲,民主一词的意义是"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派生出来的,意为‘由人民进行统治’"。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内涵为:  相似文献   

6.
"豆腐"在四川方言中一说为"灰妹儿xueim",各地发音大同而小异。清前期四川爆发了一场空前的"虎患","湖广填四川"来的移民深受其害,他们对老虎畏之、敬之、讳之,故称"虎"为"猫儿",此谓之"讳凶"。发展到后来,但凡跟"虎"同音的诸如"腐、府、斧"等字都跟着避讳,均形成了与"猫儿"相关的讳称方言。"灰妹儿"一词的语源正是来自于此。到了清晚期,虎患消除,人们慢慢地不再谈虎色变,因此"灰妹儿"之类词的民俗语源也日渐不为人知。许多方言词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从民俗、历史的角度研究方言就成了一条有趣而又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叶嘉莹 《中国文化》2010,(2):150-164
<正>一序论"词衰于明",这几乎是研究词与词史之人的一个普遍共识。即如刘毓盤之《词史》,就曾写有专章,题曰"论明人词之不振"①。吴梅之《词学通论》亦以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②,至于王易之《词曲史》,则直指明词为"入病"③。但是就在这种认明词为衰落的普遍观念中,我们却应注意到在词之发展史中与此恰好相反的另一现象,那就是如果换一个性别角度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明代却正是女性  相似文献   

8.
晚清词学大家谭献于词籍校勘用力甚勤。其词籍校勘的类别较为多样,涉及到词总集、别集、词籍选本及词学专书等不同类型。同时其词籍校勘的对象时间跨度较长,既有前代所编词籍,也有时贤所编词集。谭献运用他校法校勘词籍,校勘内容包括正作者之误、改正讹字、校列异文三方面。谭献以校勘经史的态度从事词籍校勘,既是词学尊体的体现,也为王鹏运等晚清四大家词籍校勘盛况的到来导夫先路,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9.
正对"期酒"这个词很多人都很陌生,它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一种投资方式,简单地讲,是指对新酿制葡萄酒的早期购买;也可以说是葡萄酒在装瓶之前便开始销售。确切而言,期酒是最早由法国葡萄酒经销商在销售中根据高品质葡萄酒的成熟周期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特有的销售模式,即消费者与酒商预先签订合同、预先付款购买指定酒,但需等待一段时间(通常是一到两年)后才能实际拿到酒。一旦等到葡萄酒可以被运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华严宗是中国本土宗派之一,今天已是习以为常的佛教史知识,其实这一知识的形成并不遥远。在古代,"华严宗"是一个佛教术语,与《华严经》义理、纲要、宗旨、判教、祖统等问题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宗派"一词直到宋代才进入佛教著述,其大规模使用与禅门撰述有关,到惠洪笔下更追认了一个"祖"——"宗"——"宗派"的世系,具有禅林礼制的意味。将"华严宗"、"贤首宗"等称为"宗派",这在唐宋史料中并不存在,也不同于唐宋人尤其是宋僧赋予"宗派"一词的涵义、用法和指称对象。尽管后来"宗派"用于更广的范围,直到晚清杨文会那里"华严宗"才从佛教术语变为佛教宗派,"宗派"也消除了"世俗知见"而转为"本源"——"流派"之意,受到本土和日本诸宗说的影响;梁启超的"宗派"说偏重"华严宗"等作为本土独创派别之意,将外来的诸宗说投影到历史上,但背后却是民族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根本看法的总结和概括,其核心是文化的价值观。"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创造的事物,具有各异的特色和大致接近的旨趣。"文化"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作Culture,德文作Kultur,俄文作кулвтура,它们的词义均源于拉丁文Colere,本义为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指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等。日本学者译介此词时,借用古汉语中表示文治教化的"文化"(刘向《说苑·指武》)一词,后经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新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16,(5)
正民间刺绣是一种观念艺术,豫西民间刺绣中所表现出的吉祥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力,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中。吉祥观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求生存的共同心理需求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易·系辞下》中的"吉事有祥"一词,恐怕就是"吉祥"一词的来源和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苏亚梅 《世界文化》2010,(12):31-31
<正>到京都旅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变身"舞伎"的照相服务,不仅是外国人,很多日本女性也愿意花上1万多日元,在京都有名的鸭川边,拍下自己变身舞伎后的艳丽身影。"舞伎"到底是什么呢?"艺伎"这个词可以让人马上联想起日本。她们涂着厚厚的白色粉底,穿着和服,在客人的身边陪酒。或者有人会联想到一  相似文献   

14.
<正>张载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学派的创立者。张载的哲学不但内涵丰富笃实,见解精湛渊深,而且风格浑厚严谨,气象恢宏博大。阐发传统儒家和谐思想,是张载哲学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贡献。张载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一、"太和谓道"的宇宙和谐观张载《正蒙》以《太和》篇冠首。"太和"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太和"一词出于《周易·彖传》对乾卦功能的赞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相似文献   

15.
正一"红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馈赠或奖励。"《现代汉语新词语大词典》释为:"按照民间习俗,送礼钱常用红纸包上,因此借用‘红包’指代礼钱。后来奖金也有用纸包上的,所以也将奖金叫‘红包’,并发展到将各类奖金都称为‘红包’。又引申为贿赂的钱  相似文献   

16.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泽 《寻根》2005,(5):10-12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相似文献   

17.
正"传染病"一词的希腊语意思是"民间疫病"。自古以来,那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迅速发展、超过所在地区正常发病率的疾病,都叫传染病。但我们今天要谈论的是流行病,即在一国、几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传染病。鼠疫一谈到传染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黑死病"即鼠疫。公元前1200年就有人提到过这种可怕的疾病,《圣经·旧约全书》中也有记载。第一次有据可查的全球鼠疫大暴发是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间,一直从公元541年持续到750年。  相似文献   

18.
<正>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  相似文献   

19.
正"君子"一词在华夏文化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地位,直至今日,它仍代表国人所普遍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说文·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段玉裁注:"尹,治也。"因此,"君子"原本表示身份地位,指在位者或贵族阶层,如《诗·小雅·采菽》"君子来朝",毛传:"君子谓诸侯也。"《国语·周语下》"恺悌君子",韦昭注:"君子,谓君长也。"《周易·乾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孔颖达疏:"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从出土器物中也可以找到例证,如春秋早期的《晋姜鼎》,铭文云"用康夒(扰)妥怀远执君子",意谓使远近各国的统治者都来归附晋国。又如《敬事天王钟》"敬事天王,至于父兄,以乐君子"、《黑敢钟》"歌乐自喜,凡及君子父兄"的"君子"当指异姓贵族。作为贵族阶层,君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而到了春秋战国,原有的贵族分封和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世袭制和世卿世禄为选士任官和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学术文化上,继王官之学而起的是诸子之学。在这种背景下,"君子"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坛的璀灿明珠──元曲孟昭燕由于从南宋到元代这段时期,北方兴起的胡乐逐渐代替了燕乐,为胡乐配词的元曲,也就逐渐代替了为燕乐配词的词,而成为文体的主流了。元曲包括清唱曲和戏曲。清唱曲由于不像戏曲那样,曲同用科白连在一起,而被称做散曲。散曲就是元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