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跳跃的文字常常将我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欣赏一首悠扬的康桥乐曲,从中领略徐志摩诗化的人生。诗中表达的阵阵轻乐和徐志摩深崇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关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有关,  相似文献   

2.
艾巍 《文学教育(上)》2008,(20):100-10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跳跃的文字常常将我带人清波荡漾的康桥,欣赏一首悠扬的康桥乐曲,从中领略徐志摩诗化的人生。诗中表达的阵阵轻乐和徐志摩深崇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关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有关,《再别康桥》将“音乐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胡适曾经对徐志摩有一个评价:"他的一生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1])徐志摩的诗歌主要表现的就是对自己爱情、自由、美的向往。《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出色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与个性,此诗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母校康桥深深的依恋以及离别愁绪,更是诗人一生"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4.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义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忐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张惠平 《文教资料》2006,(22):70-71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徐志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诗人。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大,1920年赴英学政治经济学,就读于剑桥大学。1922年辞别剑桥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1931年11月,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康桥是徐志摩赋予剑桥大学的一个诗…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性作品,这首典雅哀愁的诗歌自发表以来就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讨论。该诗将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审美元素将《再别康桥》无以言明的意蕴之美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重点分析了诗歌作品中刻画的离别场景,从徐志摩对剑桥风景、剑桥故人及理想抱负三个维度的情感抒发着手,深刻体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7.
徐蕊 《现代语文》2007,(2):113-11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三个人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的,那就是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多数人最早认识的是徐志摩,当然是通过他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他在35岁时为了赶到北京听旧爱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落遇难,为他浪漫传奇的人生点上了一串由后人去查究的省略号。而在省略号后面我们看到了林徽因,她是刻在徐志摩心上的人。  相似文献   

8.
文风即人     
<正>思辨不足、论证不力作文示例及诊断"我轻轻地来了,正如我轻轻地走了。"(原文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编者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我不禁想去了解这是怎样一个人。他与林徽因的故事,他在翡冷翠时期的散文,无不透出一股儒雅潇洒的情怀。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我相信,一个雄浑壮阔的人是写不出"轻轻""云彩""走在翡冷翠雨后的路上"这些词句的。文章由作者笔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风即人。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考查语文作文也是为了了解这个考生的思想,就是认为文风即人。难道不是吗?  相似文献   

9.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把许多国内读者带进了神秘而美丽的伦敦。在那轻轻浓浓雾霭的缭绕中,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在伦敦的康桥(剑桥)结识了美丽才女林徽因,演绎了一场倾城之恋。在诗人的眼中,  相似文献   

1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离别催醒了诗人那一缕浓浓的哀愁,依恋在心底沉淀下来,化作诗人对康桥的告白。曾经无意间邂逅了河畔的金柳,便认为是夕阳中的新娘,多情的诗人在康桥种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梦,点点黄花点缀着诗人沐浴在春风中  相似文献   

11.
<正>众说周知,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品读徐志摩。拜谒徐志摩墓桂郁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现代作家中“西化”色彩极重的一位,他对西方文明的谙熟和倾心赞美认同是不言而明的,因此,许多人相信,他是一位用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的方块文字来构筑着自己“爱、自由、美”的单纯信仰的理想化诗人。对西方文化,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接受体,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影响主体。他的许多艺术作品,深深地打着“中国传统”的烙印,有着明显的“中国性”。我们从《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中,便可窥见一般。“轻轻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悄悄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开头…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在《再别康桥》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听 风的声音     
风,吹拂着帘下那串紫色的风铃,轻轻告诉我月的絮语,我望着空中繁星点点,听,风的声音……那是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秋风席卷着寒意,侵肌蚀骨,一片火红的枫叶在空中以一个优美的回旋,飘落在地。秋天,真是一个离别的季节,聚少离多,我终究要走……"妈,你回吧,天气这么冷,我一个人等车就好了。"似乎在迟  相似文献   

15.
被林语堂称为“奇才”和“情才”的徐志摩写《再别康桥》,绝非简单地在写他跟母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和令人流连忘返的康桥美景,而是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感,释放他心口的美丽伤痛。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相似文献   

16.
高昕 《文教资料》2007,(28):13-14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再别康桥》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诗人在诗中将其抒写得淋漓尽致。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宋文之 《现代语文》2002,(12):22-22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的开头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挥手告别,诗人不愿意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其惜爱之情得以充分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柳树吐绿,又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像美丽的新娘一样温润,出众,可人。金柳的艳影倒映在澄碧波光里,仿佛就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这一描写浸透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感情。诗人就要离别康桥,他对康桥一草一树的依恋…  相似文献   

18.
若干年间,《人间四月天》让许多人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在三位女性间情感的游走徘徊串接起了诗人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在那个被建构的世界中,徐志摩俨然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爱情斗士。他的那份执着与不懈努力,激起了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共鸣,我们仿佛觉得自己可以越过时空,成为最了解徐志摩的人;但我认为,恰是那种先期被限制了视角的欣赏,让诗人徐志摩离大家渐行渐远了。徐志摩曾在《落叶》中自述: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徐志摩的爱,是“泛爱”,从早年留学美国,欲做“一个中国的H am ilton”,到在欧洲顿悟性灵,弃…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的风格与他其它的诗歌风格不大相符,假若不是署名“徐志摩”,很难想到是徐志摩所写。这首诗算不得徐志摩的上乘之作,可能也算不得一首好诗,但它给我一种很深的感触:动。徐志摩曾在《自剖》一文中说:“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我做的诗,不论它们是怎样的‘无聊’,有不少是在行旅中想起的。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  相似文献   

2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引发了我对告别母校的思考.告别是一种悲伤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