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新修订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收录了师陀的小说《说书人》,这是在中国大陆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唯一入选的师陀的作品。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1946年前曾用笔名芦焚,河南杞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师陀文学作品的价值曾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师陀是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在1937年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同时获奖的还有曹禺的《日出》、  相似文献   

2.
情感的错位是小说得以发展的动力,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正是借助这种错位让散文化的笔法最终以小说呈现。作者通过四次错位让读者在一次一次的情感失落中感受"我"对说书人悲苦命运的同情和对说书职业的热爱,引导读者体验人生的卑贱与杰出、短暂与永恒。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58):21-22
师陀小说《说书人》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说书人,是一个足以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悲剧形象。他的悲剧源于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战乱环境使他注定是一个不被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接纳的孤独者。作者采用独特的局限型叙事手法,讲述情节质朴简单、人物和情感却震撼人心的故事。说书人形象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自身所具有的精神品质,更在于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  相似文献   

4.
刘凯 《语文天地》2015,(7):32-33
《说书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新增的篇目,是师陀先生《果园城记》的第十一篇,是《邮差先生》的姊妹篇。《果园城记》被称为悲情乡土中国的浮世绘,那么教材中的"说书人"是个怎样的悲情人物呢?作者对说书人从生病到病重到死亡这个动态过程的描写,固然是为了渲染故事的悲情性,同时对死亡过程的强调与完整言说,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生命价值——说书人的文化价值的叩问。换句话说,说书人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位有着古典文化与评书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5.
<正>苏教版必修二新选了《说书人》一文。这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说书艺人说书及其离世的故事。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对这篇小说诠释的文章,或过于专业,或失于粗疏,或流于简约。下面笔者不揣浅陋,从五个角度对小说进行一番梳理,以期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一笔账目课文中涉及到经济的一共有两处。一处在第一段的结尾:"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一处在第五段与第六段:"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制钱绝  相似文献   

6.
2014年新学期开始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略有调整。师陀的《说书人》进入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安排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后。《说书人》的备课,应立足以下三个角度:备选文——续体裁,重主题;备主旨——爱个人,恨时代;备叙事——比鲁迅,明师陀。  相似文献   

7.
<正>一、爬第一级"台阶":解读"父亲"和"台阶"师: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但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是,它有很浓的散文味。会读小说的人,看完《台阶》后可能会过目不忘。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里的哪些句子让你过目不忘?(略去学生的交流。)师:我们梳理一下,这么多让我们难忘、引起我们思考的细节,都和哪个形象有关?生:父亲。师:大家都很会读小说,读小说就是要抓住形象。除父亲这个形象以外,还和哪个形象有关?  相似文献   

8.
班级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高一(3)班时间 1999年3月10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荷花淀》。作者,孙犁,自号“芸斋主人”,是著名小说、散文作家,有作品集《白洋淀纪事》等。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 (齐) 小说。师不错,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编者却将它编入了散文单元。这表明这篇小说有着怎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说书人》,选自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师陀(1910-1988),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剧作家;原名王长简,曾用笔名芦焚,出生于河南省杞县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十五岁离家,先后在开封、北平、上海等地求学和工作。  相似文献   

10.
《猫》的文体应归于散文还是小说一直存在分歧。分歧源自散文与小说界限不明晰、作者自述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以及《猫》的语篇本身兼有小说和散文的一些特征。教师可将“《猫》是散文还是小说”作为核心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通过分解核心问题生成探究任务、获取信息、交流探讨、归纳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别从散文和小说两条路径对《猫》进行深入研读。  相似文献   

11.
师陀的《说书人》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淡化情节,定点白描"的散文化笔法,所以文本的解读多是聚焦于人物描写、叙述人称、环境变化或文化隐喻等方面,但在语文教学中无法寻找一个核心主线将教学重点串联。因此,笔者意图从"声响"描写出发,一斑窥豹,对构成"‘说书人’与‘小城’的一曲挽歌"的三重声响进行细读研究,探寻文字深处的"生命密码",为《说书人》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文体特征解读文本。2.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3.品鉴作者情感,思考个体命运与社会必然的联系,从而热爱生活,关心社会。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听单田芳评书。【屏显】单田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评书大师。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师:这个以评书为生的艺术家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但并非每个像他一样的人都是这么幸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师陀的《说书人》,看他有怎样的命运。这篇文  相似文献   

13.
罗欣 《学语文》2003,(1):17-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所选《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在1928年拜谒托尔斯泰墓后写下的一篇著名散文。在研读、执教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有值得商榷之处,特献疑于此。  相似文献   

14.
师陀的散文集《上海手札》与散文诗集《夏侯杞》分别以"新闻通讯"的体式和散文诗的形式,共同构成了师陀在上海的战争时期的生命史与灵魂史,是作者这一时期精神历程和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传递了师陀与上海同呼吸共命运的战斗激情与生命体验,表达了对战争中的社会与历史的臧否,深入反思了战乱年代中生命的存在。在自觉的生命意识指引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战争中的人性、生命价值与历史宿命的冥思中实现对上述散文情调的理性穿透,完成了对战争世界的冷静呈现与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5.
《差别》一文的作者是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森,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还可以说是一篇生活哲理散文,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小说。文学的文体毕竟只是大体的一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就像冰心的《小桔灯》,有人把它当作散文,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小说,无论怎样划分,《小桔灯》都是一篇文学经典,感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  相似文献   

17.
师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作家,他在乡土文学、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但迄今,国内对师陀作品既无深入研究,也没有很好地整理出版.著作年表是研究作家的重要依据.目前,仅有刘增杰先生编的《师陀研究资料》中收有《师陀著作年表》,但其中还有许多遗漏和错误.笔者根据对师陀作品的搜集、钩沉,从篇名、写作和发表时间、入集等几个方面对此年表勘误补漏,并加些简介和说明,希望对师陀研究和现代文学史料学科的建设有些用处.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新增小说《说书人》的特殊之处是采用散文笔法的叙事手法,"荒凉"两字是小说意蕴的集中体现,探讨如何具体解读和感知小说中"荒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可能是由于未单独结集出版的原因,师陀的散文诗集《夏侯杞》长期未被研究者注意。这部专注于内心的自省式作品,以“我”(“你”、“他”)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切入人性、生命、爱、童年、家园等主题,凸现出夏侯杞———这位现代杞人的内心旅程。它不仅是师陀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表露,也是作家探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尝试。因此《夏侯杞》对于师陀,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小城小说是其创作的重要方面。他的小城小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原小城的生存图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既得益于他象征性的手法的使用,又得益于他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文体特质。该文从独特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师陀小城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