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味语文     
●《论语》另类注解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解:"时习"通"实习";"说"通"悦"。学业结束后就要实习了,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因为实习后不但不用交学费了,而且经济上不久就能独立了。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人教版长期以来将此文编入初中课本,当前其他很多版本也将此文编入初中教材.可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在解释和翻译第六段的时候,对"卑鄙"一词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人教版教材"初级中学教科书"的注解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人教版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注解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同一种版本对"卑鄙"一词的注解前后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选修1(2007年第2版)第1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配有一张插图(见图1)。图片旁边的文字注解是“梭伦(约前640-前558)”。同样的头像插图也出现在单元导语中。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5.
冯荆 《现代语文》2007,(7):92-92
粤教版教材第三册古典诗歌单元中选取李白《蜀道难》作为经典名诗供学生学习鉴赏,教材编者对诗中"危乎高哉"的"危"字注解为"高".笔者在此提出商榷,"危"虽有"高"意,但此诗中不应译为"高",而应取其"危险、险阻"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摽有梅>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其中关于"探"的注解,无论是<诗经>经典注解家还是现代学者都未能还原"摞"的本来面目.本文通过对<摽有梅>的汉语语法和文本语境分析,对<摽有梅>中"揉"的注解进行了考辨,认为"揉"应该当"树梢"讲, "搡有梅"应该为"标(標)有梅".  相似文献   

7.
《孟子》文本中"心"概念的使用较为频繁。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的方法对其"心"概念进行分析和注解。在《孟子》文本表达的语境中,其"心"概念的涵义主要指心理意识活动。后世学者在注解《孟子》"心"概念的过程中,出现了将其形而上学化的倾向。这是注解者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的过度解释。获取对"心"概念的合理解释途径,需要正确分析心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言课文的词语注解比白话课文多得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看了注解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教师上课假使不管文中词语是否已有注解而个个详讲,或者竟在讲到某个词语时就照注解读一下,那是放弃了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假使认为词语有了注解只要布置学生自己看看就行,依赖了注解而忽视指导,那也是不对的。注解有深有浅,有重要有次要,教师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根据各种注解所注词  相似文献   

9.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1994年版)第六册,选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和十首古诗词,所作的注解大都允当可用。但是,无论从基础知识教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譬如,有的注解在检点工具书时失于斟酌,取舍不当;有的词语在注说时失于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陈纪七宣帝太建十一年"中记载:"周主从容问译曰我脚杖痕谁所为也对曰事由乌丸轨宇文孝伯因言轨捋须事."中华书局1976年版对于此句的断句与胡三省关于此句的注解并不一致.根据史料判断,胡三省的注解欠妥,中华书局版的断句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一、<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句教材注解:"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两个注解都有误,因为:  相似文献   

12.
<正>外形变化为16开本的人教版2016年语文七年级教材,前面的彩色插图被取消了,变成图文合编,这使得文章变得图文并茂了;附录内容重视语法和文化常识学习的回归;"读读写写"增加了丁永康先生硬笔书法楷书田字格范字;"注解"分栏显示,排列整齐。教材的实用性更强了,可喜!再看单元课文:篇目数量由30篇减为24篇;综合性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文言词语的注解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据此,笔者对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选编的明清散文《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祭妹文》的各一注解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荀子·劝学篇》"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一句中的"傲"字,后世学者为其作注者甚多,各家注解往往各执一词。通过整理、分析各家注解,将各家注解归纳为以下四类:"暄噪、戏傲""嗷嗷,表声音""不省人言"以及"傲诞、妄言"。结合历来学者对《荀子》的研究,发现以上诸解都与原文文意不符,释义有失偏颇。为此,对以上各家注解进行一一辩驳。笔者在整理、分析各家注解之时受到启发,得出"傲"该爲"趮"之假借,表"急躁"之义的结论,并于下文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汉字里,"文"是一个象意字,是一个壮汉身上的纹饰。我由此产生了一些联想:首先,"文"本身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值得追求的,在郑玄所注《礼记》中就有这样的注解:"文犹美也,善也。"因为爱美才"文",才有"对镜贴花黄"的举动,有了"文"才可能被  相似文献   

16.
孟子对"人性论"的观点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虽然《孟子》全书谈论人性的篇章很多,但唯有《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正面发表了孟子对于"性"的看法,因此此章成为了研究孟子"人性论"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前人注解的分歧,使今日理解"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内容以及孟子所蕴含的关于人性论的看法加大了难度。本文将首先从前人比较有代表性的对此章的注解入手,梳理他们看法的分歧,然后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在理解此章内容的基础上再联系《孟子》之前相关的篇章看孟子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2007,(23)
楼兰注解:不是楼兰古城,却胜似楼兰古城,指梦境。例句:嘿,瞧那家伙,又到楼兰溜达去了。名古屋注解:即"明鼓屋的",是那些明目张胆地讨别人便宜的人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其中有几处课文注释及教参的注解值得商榷。在《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告诉不许”,课文注释为“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苦衷)。“”申诉”,《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处理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②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联系课文及作者李密的生平,显然对“告诉”的注解是不妥的。根据古汉语的知识及…  相似文献   

19.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且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我国科技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作为国家科技的"桂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代表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礼赞,也是一个民族对科技追求的最佳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