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回避"示现"这一修辞技巧和表现手法,而很多诗歌又大量涉及此种修辞技巧,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等又基本不涉及,故造成学生对很多诗歌的理解肤浅而片面。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几首名诗为例,探讨"示现"这一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对理解诗歌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选录了闻一多先生的两首诗歌:《忆菊》和《发现》。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将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正好能够恰如其分的诠释所在专题:诗歌的变奏!所以在这一堂课中稍作尝试。一、知人论世,体味诗意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中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比重。以七年级为例,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8首诗歌,其中现代诗12首,古诗6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20首。如此大规模地选人诗歌。在此前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按照诗歌自身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以及时代特点.围绕“情”字。由浅入深分步讲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效果较好。以下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韩愈《晚春》被编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在这首诗中,韩愈一改"奇崛险怪"的诗风,选取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极尽刻画,于伤春之际见新意.诗歌表达的情感一直众说纷纭,"惜时说""讽喻说""言志说"等莫衷一是,诗歌情感捉摸不定,情意朦胧.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的缘起:现代诗歌教学上存在一些误区 <新课标>突出"欣赏"、"体验",体现了对初中语文文学教育思想的回归.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诗歌在初中课本中入选的比例明显增加,全套初中教材中,收录了17课23首诗歌.这样,对诗歌教学的重视也提上了重要日程,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教学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问题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7.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少数民族的一首著名诗歌,我国初中一年级的语文、历史两科都将这首诗歌收入教材。但是关于这首诗歌出自那个民族,两科教材的说法却不一样。语文教材说:“这首诗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南北朝时敕勒族的一首民歌。”而历史教材却说:“鲜卑族的《敕勒歌》优美和谐,广为流传。歌词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注释中又说:“敕勒,北魏时北方的一个部落名称。”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教材占有一定的比重,现行全日制十年制部编教材高、初中十册课本约有诗词四十余首,平均每册三、五首。选入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既有古今名篇,更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力作;有传统课文,也有新选教材。诗歌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持续进行,而小学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标要求给小学生推荐古诗词高达160首,附录中也要求有70首的推荐诗词,从教材具体收录情况来看,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古代诗词61首被收录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其中诗54首,词7首。本文将以人教版诗词的内容作为基础,在课标范围内进行研究,探讨如今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特点和方法,从策略研究的角度对小学诗歌教学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编排上具有"数量增加" "主题突出" "梯度明显"三个显著的特点。同时,这些诗词还存在"隐在"的逻辑特点,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同一主题的诗歌由"一首"增加为"一组",主题范围由"小"渐"大",同一题材的诗歌内容主旨由"浅"入"深"。基于这些内在特点,教师在对教材诗词进行补充拓展时,应遵循教材主题、学情特点、诗词价值、思维提升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诗海探珠不宜迟——从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新诗教学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本里选有13首诗歌,其中现代诗8首,古诗5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如此从初中低年级阶段就大规模地选编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教师们要在认识上扫除障蔽,以长远、积极的眼光看待诗歌教学,从而顺利地完成诗歌教学的任务。一、诗歌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师们对加大诗歌分量的这种编排心存疑虑,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刚入中学的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懂不了。这种看法似是而非。首先,它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浅层的阅读兴…  相似文献   

12.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本文中笔者提出了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专家指正。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  相似文献   

13.
《秋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属写景抒情叙事为一体纤巧之作。本文将愈陛云、袁行霈、臧克家、施蛰存等名家对这首诗的赏析进行了比较分析,笔者从诗歌的逻辑性、诗意世界与诗歌鉴赏中破除定势思维等方面对《秋夕》的赏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浸润而提取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由于跨越千年而时代久远,对于初读古籍的中学生来说,确实会有"代沟",如何缩短这种"代沟",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然而,诗歌的种类多,情意丰富,每首诗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本文就诗歌的"个性"探讨其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黄钰 《海外英语》2012,(4):188-189,194
"海枯石烂"——中西方爱情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之一,常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坚定。《摸鱼儿》作为在中国诗歌中首次出现"海枯石烂"这一意象的诗歌,其作者元好问表达了对爱情的同情与惋惜。《一朵红红的玫瑰》作为在西方的一首著名爱情诗歌,其作者罗伯特·彭斯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妙向往。该文通过对两首爱情诗歌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阐述,分析了两首爱情诗歌中"海枯石烂"这一意象。  相似文献   

16.
<正>一、英语教学现状(一)教材方面笔者翻开手头《牛津小学英语》6A,在单元后附有三首如"Today is my birthday","Last week","It’s Spring Festival again"。可见,凤凰出版社牛津版教材重视诗歌的教学。(二)教师方面许多教师对诗歌教学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仅侧重于语言及知识要素训练,往往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让学生浅层次吸收,使原本灵动的课堂显得乏味、低效。对诗歌的教学不系统。(三)学生方面小学时,学生忽视简单易读的  相似文献   

17.
教材版本人教版二下第五单元教材简析本文是一首文字秀丽、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4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首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在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思路综述:这首诗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我在设计本课时,考虑到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诗歌学习的基础,力图在学习中,能比较深刻地挖掘其诗歌的思想内涵,对其诗风有一个较为客观和全面的把握。让学生通过对这首古体诗的学习,不断地寻找、发现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益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未来的学习,是走出教材,走向更为宽阔的文学天地。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诗歌的国度里,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满天深邃而又璀璨"星辰"。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千锤百炼的语言、意蕴深长的情感、品之不尽的韵味灌溉着中华民族,在我们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收录了近百首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在初中阶段"诵  相似文献   

20.
袁芳 《青海教育》2002,(10):25-26
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重较大,有30多首之多。诗歌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突出一个“新”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新”字。在每次进行的诗歌诵读课上,我出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